刘峰宜 女,山东省沂水县人,1922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出生在一个画匠家庭,父亲出生于1892年,是临沂有名的画匠和雕塑匠,母亲上过私塾并且是一名基督教徒。(生卒年因虚实岁的问题,一说1921年10月出生,证件上均为1922年10月,根据自传《戎马岁月》记载,实际也为1922年) 1928年,刘峰宜进入滕县宗贞女子小学读书。 1934年,进入临沂鲁东中学(原教会经文中学)学习。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临沂被占领,学校解散,刘峰宜辍学在家。 1938年6月,素有爱国之心、17岁的刘峰宜与二姐一起,在本村义务创办了当地第一所抗日小学。没有经费,姐妹俩四处奔走,搜罗了一些桌椅板凳,借了一间民房,又动员了30多个小孩,开始了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力宣传抗日爱国思想。二姐教国语,她教算术,并向学生讲历史故事,教唱爱国抗日歌曲等。因为刘峰宜抗日热情高,1939年,被选为沂水县参议员。不久,又被选为坊南乡妇女救国会主任。接着,她与抗大一分校王寅(解放后曾任青岛市委常委、妇联主任)、王莹等,一起组织参加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抢粮斗争,取得大胜,受到上级表扬。 1939年10月,刘峰宜到边联县政府学习。1939年11月,八路军一纵队随营学校在岸堤成立,徐向前兼任校长,朱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任政委,并把因反扫荡停办的岸堤干校(全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到自己名下。抗大一分校来到山东(在孙祖、张庄一带)后,于1940年3月,又将“随营学校”合并到旗下。 1940年11月,抗大一分校转到侍郎宅时,刘峰宜被选派到校学习。由于她文化基础较好,被编到女生队第二期高层次的一区队,与燕翼堂四小姐之一的刘曾蕴同学。因刘峰宜原有办学经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既幽默又出口成章,领会问题特别快,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所以,当政委朱瑞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时,女生队一致推选最优秀的刘峰宜代表女生向他献花。 1941年3月,刘峰宜参加了河阳战斗,学校队伍缺乏战斗力,为牵制敌人,抗大光山队急行军两天,穿越敌人4道封锁线,行军两百余里抵达西良店。 1941年8月,刘峰宜拿着抗大的介绍信到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教导队担任学习班长。 1941年11月,参加了粉碎日寇五万余人大“扫荡”的战斗,在大青山战役中奋战大崮山,后腿部中弹负伤摔下山崖,上肢手腕骨错位导致腕部致残。伤愈后,进入教导队与第115师合并后的卫生学校学习。 1942年8月,学习结束后调抗大一大队卫生队实习医生,并参加了甲子山战斗。 1942年11月,为了救治在甲子山战斗中负伤的伤员,成立了休养所,刘峰宜担任休养所的医生。 1943年春,调至抗大供给处工厂卫生所担任军医,同年入党。 1944年5月,刘峰宜调至山东军区直属所工作,同年12月,到山东军区1团工作。 1945年初,日军对滨海区大扫荡,教导团被迫转移,在行军过程涉水穿过冰冷刺骨的小青河,后因该次渡河染上子宫结核,后又染上肺结核。 1945年9月,康复后调至山东军区第3卫生所担任军医。 1046年1月,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刘峰宜在鲁中军区部队卫生处担任军医。 1946年2月1日除夕夜,刘建国和刘峰宜结婚。 1946年12月,产下一子,取名刘凯军,产后遭遇大出血,恰逢鲁南战役,产子未满月,刘峰宜便返回战斗一线,担任鲁中军区卫生处教育队队长,训练二十个新兵战地救护技术,同时在一线救治伤员。 1947年2月,原鲁中军区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刘峰宜担任第八纵队卫生处卫生队队长,行使军医职权,随后参加莱芜、蒙山及孟良崮战役。在莱芜战役中,带着孩子在一线救治伤员,荣立二等功。 1947年6月,调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卫生所军医,随后参加济南战役,并随军政治部从青州搬迁至济南。 1948年12月,任华东军区卫生部直属卫生所所长。 1949年9月,进入齐鲁医学院,即白求恩医学院学习,一年后结业。 1950年7月,任济南军区警备区卫生部防疫科副科长,正营职务。 1951年6月,调任山东渤海军区卫生处教育科长。 1953年秋,丈夫刘建国在公安干部学院毕业,调到北京工作。 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卫生处医政助理员,后任门诊部内科医生,门诊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获得三级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奖章。 1958年晋升少校军衔。 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因文革冲击暂停教学,刘峰宜转至总政治部工作,因疾病未能前往新疆,留在政治部,继而在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与丈夫被送至陕西黄河滩劳改农场劳改,险些殒命。 1967年12月回家,丈夫刘建国在劳改中遭受严重迫害,因此进入301医院住院治疗。 1973年,丈夫刘建国恢复工作担任第67军政治部副主任,作为随军家属,刘峰宜担任第67军第200师军医部主任。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回到总政治部卫生处担任军医。 1984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