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同志简介:

崔嵬 (1912-1979) 原名崔景文,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幼年家贫,10岁随父逃荒青岛,12岁当童工,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他喜爱文艺,1927年考入青岛礼贤中学学习,阅读了许多进步文艺书刊,从而启迪了革命思想和对进步文艺的追求。始以“疯子”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进步文章,被学校以“思想过激”开除。1929年秋考入青州省立第十中学,发表《农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被驱逐失学。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1932年在青岛参加左联,组织海鸥剧社,并改名崔嵬,首倡广场剧形式演出话剧《饥饿线上》,宣传抗日。同年冬,撰《脏土沟大火下不堪卒听难民口中语--呜呼!杀人放火者谁?》触怒当局。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国大学体育专修科,仍继续从事戏剧活动。1935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左联领导的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组织编写了《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等剧本。1937年初和陈波儿一起组织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和北平等地慰问演出,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儿童剧《墙》,改编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成13个救亡演出队,他为第一队,随队离开上海,历经南京、武汉、西安,年底到达临汾八路军总部,历时4个月, 行程数千里,沿途亲身感受到人民抗日救国的热忱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深得民心,这对他由爱国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艺术家,起了关键作用。 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话剧《张家店》 、《顺民》、《八百壮士》 、《保卫卢沟桥》等。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 并在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演出《人命贩子》、《流寇队长》、《蓝包袱》等。1939年离开延安,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创作活报剧《参加八路军》、《三个游击队员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调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创作《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反敌伪合流》、《军民合作打老蒋》、《十六条枪》等话剧,改编京剧《岳飞之死》、《哭祖庙》、《苏州城》和新编京剧《老英雄》等。1948年随军南下,先后任中南艺术学院院长、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编写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1949年当选为中国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4年春,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成功地塑造了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他主演和导演的影片,大都充满激情、生活气息浓厚、线条粗犷、感情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好评。1959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演的《老兵新传》,获技术提高奖。1962年在首届电影“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杨门女将》获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严重迫害。1973年仍抱病导演《平原枪声》等影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赶写赶拍《风雨里程》 ,筹拍《西安事变》、《李自成》等片。1978年1月就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Admin

我是崔嵬的晚辈

入驻晚辈
  • Admin
    Admin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