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同志简介:

安波(1915~1965),原名刘清禄,牟平县宁海镇庙沟村人。1931年安波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牟平县中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每学期都得校长亲书"品学兼优"的评语。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学校。1934年转入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济南学联秘书长。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鲁南费县,以师范讲习所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秘密活动,党内任省委特派员。同年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留校任教务科长、政治课研究室主任、音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等职。1945年到冀察热辽地区开展革命文艺工作,先后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总团长、冀察热辽联大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9年春率冀察热辽鲁艺师生赴沈阳,开创东北和辽宁地区革命文艺事业,先后任东北文工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和音乐部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任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专家、缅甸联邦教育部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工作部部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1938年安波开始音乐创作,此后的20余年中创作了300余首歌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使命、人民的呼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在鲁艺期间,学校开展以采集民歌为中心的学习民间艺术活动,安波最为活跃,仅1938年就一人收集民歌200余首,获得"小调大王"的称号。最初的作品有根据陕北民歌填词创作的《怎么办》、《夜摸营》、《迎新阶段》等歌曲;以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填词创作的《拥护八路军》,采用“打花鼓”的形式表演,在边区广为流传,后来又唱遍全国。《公祭志丹同志》所选用的陕北民间音调,成为《哀乐》主题,一直沿用至今。安波还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影响较大的有《七月里在边区》、《兄妹开荒》、《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为有了共产党》、《运动战、歼灭战》、《人民一定能战胜》、《三绣金匾》、《就义歌》等。《七月里在边区》是1942年6月安波与他人合作,采用民歌风格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是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又一部重要作品。安波谱曲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其毕生的音乐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延安首演引起轰动。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剧本和音乐,并发表了社论。安波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其音乐创作涉猎到各种音乐体裁和形式。50年代创作了大型歌剧《纪念碑》和《草原烽火》。参加评剧《小女婿》、山东琴书《大刚与小兰》的音乐改革和唱腔设计工作,获得重要成绩。1953年,创作了大型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并拍成电影。1963年写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长诗《雷锋颂》。安波对民族音乐的悉心研究,集中地表现在他亲自收集编撰的《秦腔音乐》、《东蒙民歌》和《越南民歌选》三部著述中。1964年,安波在大型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编导和音乐组长,他大胆地将诗歌、朗诵、歌曲、舞蹈、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描绘了辉煌壮丽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安波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凡给他作品提过意见而被采纳的,哪怕只改过几个音符,他也坚持署上别人的名字;而自己为别人修改的作品,不论花费多少心血,都不许把自己列为合作者。他视物质利益为身外之物,坚决要求压低自己的工资级别;把好的住房让给别人;稿费大部分交了党费,献给托儿所、工会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安波积劳成疾,1965年6月18日,在奋发有为之年不幸逝世,年仅50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Admin

我是安波的晚辈

入驻晚辈
  • Admin
    Admin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