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耕同志简介:

1920年7月生于上海1937年5月参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沈钧儒介绍到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八路军随营学校、延安抗大、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等处学习。1939年春-1945年先后在129师政治部、太行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副科长。刘备耕,1920年7月出生在上海一个水兵的家庭。母早亡,由祖母的劳动所得抚养成人。在14岁时走向社会谋生,曾在世界书局印刷厂仿宋车间(即今上海新华印刷厂)当过排字工人。在参加救亡运动中接受进步思想并爱好文艺。1937年抗日战争中参加八路军。1938年春,在延安抗大四大队学习时,以笔名坦流为《抗大动态》写了《晚会》和《听大报告》两篇报告文学。同时,还编写了独幕话剧《火》(诗人朱子奇参加演出)。同年夏天,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从事政治工作,一直到1947年7月才随刘邓大军离开晋冀鲁豫边区,投入战略反攻。在此期间,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和工作业务上的关系而涉足文艺界,做了不少工作和写了一些作品。他在报告文学方面写了《参加辽县战斗的负伤战士》(发表在1939年4月5日重庆《新华日报》上)、《蔡启荣》(刊载在《战场画报》上)、《旅长马忠全同志》(发表在《文艺杂志》第1卷第3期上)等。在文艺评论方面写了《民族形式·现实生活》、《用群众的力量纪录群众的历史》、《(白毛女)剧作和演出》以及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恐惧与无畏》的书评《用智慧作战》(发表在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上)等。他写的《刘伯承司令员对宣传工作者的启示》-文,曾被一些报刊多次转载。他还负责编辑过以敌占区知识分子为对象的综合型刊物《新生》,并坚持每期写一篇杂文。<新生》刊物在北京图书馆现代善本室保存下几本,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1983年,他离休后致力于编写有关一二九师——刘邓大军的作品。《刘伯承回忆录》与《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各三本书中,都有他的劳作。他还出版了三本反映一二九师抗战实况的报告文学集《我们在太行山上》(人民日报出版社)和《沁漳血花》(云南人民出版社)和《太行烽火》(重庆出版社)以及《名将风采》(成都出版社)等。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Chief

我是刘备耕的晚辈

入驻晚辈
  • Chief
    Chief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