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均伦,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镇远遥村人。1915年出生。1935年底,进入北平学堂,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烟台,创办《流火周刊》宣传抗日。1937年2月,经由香港辗转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6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医院,任印度援华医疗队翻译。期间,写下了《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等文章。1942年1月至1946年春,在部队文艺社、陕甘宁边区文协从事文艺创作,期间撰写的《刘志丹的故事》,发表于《解放日报》,受到广泛的欢迎。 1946年春至1951年7月,董均伦回到山东,先后在胶东文协、山东省文协、中国曲协、上海作协、山东省文联从事文学创作。期间,写作的中篇小说《血染潍河》、收集整理的《半湾镰刀》等作品,在各大解放区广泛流行。50年代初,董均伦和妻子江源开始从事民间故事的采集写作。1982年,出版了民间故事集《聊斋汊子》,1987年,又出版了《聊斋汊子续集》。 董均伦从事文艺创作的60余年里,出版了约15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多篇被译成日、德、苏等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著有长篇小说《红花才放红》,专著《纪念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小说《村姑》、《村妇》、《刘志丹的故事》,中篇小说《血染潍河》,故事集《小小故事》、《半湾镰刀》、《传麦种》、《宝山》、《石门开》、《金须牙牙葫芦》、《三件宝器》、《一棵松树的故事》、《匠人的奇遇》、《玉仙园》、《玉石鹿》、《找姑鸟》、《奇异的宝花》、《山东民话集》、《中国民间童话》、《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短篇小说集《麦子熟了的时候》(合作)、《蚕姑》等。《聊斋汊子》曾获全国民间文学荣誉奖,《聊斋汊子续集》获山东泰山文艺创作一等奖。 董均伦历任山东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省政协委员、省党代会代表、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四届理事会名誉主席、第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0年3月,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办法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董均伦2004年8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