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永畅(1925•1—1998•8),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索镇前毕村人。1938年11月入伍,1939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85年离休。正军职。 毕永畅投身革命时只有13岁,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当通讯员。1939年2月在三支队政治部任宣传员,同年4月调山东纵队鲁艺学校学习。1942年10月在山东鲁中军区二团政治处任青年干事。他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迅速成长,并捎信动员父亲参加抗日。后来父亲加入了党组织,并在当地参与组建了一支地方武装。在抗日战争残酷的岁月里,毕永畅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宣传队赴渤海和胶东部队进行巡回演出,深入基层开展文娱活动,发动和组织民兵抗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1943年4月调任山东鲁中军区政治部报社驻二团战地记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新闻工作生涯。1944年在沂水城、葛庄等战斗中,跟随攻击部队在第一线作战地报道,随浴血奋战的士兵一起踏上敌人的阵地,因此获得模范青年称号。1945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报社编辑;1946年任鲁中军区前方政治部报社编辑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新华社支社社长。其间业绩突出,荣立二等功。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政治部战旗报社社长。1948年至1949年,在洛阳、开封、睢杞、淮海、渡江、浙沪等战役中深入战地采访,及时宣传报道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为夺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二十六军政治部模范工作者。 1949年11月毕永畅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通联部副主任、编辑主任和报社副总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毕永畅一手持枪,一手握笔,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奔波于前线与后方,曾经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开封、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等重要军事活动,写出不少军内外很有影响的报道,如《攻克沂水之战》、《皇军“扫荡”队覆灭记》、《沧桑巨变的历史性大进军》、《一个活着的“烈士”的报告》、《为解放开封而战》、《战旗支社在淮海战役中》、《饮马长江进军上海》、《周总理在志愿军总部》、《魂系上甘岭》等等,为战争年代的军事宣传报道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解放军报》创刊期间,毕永畅任部队训练组副主编;1961年任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处主编;1962年毕永畅带领有关编辑人员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报道了“硬骨头六连”的模范事迹,随后他调动处里的编辑力量,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了“硬骨头六连”“过硬的思想、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精湛的技术”,对全军掀起学习“硬骨头六连”的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1964年毛主席肯定“大比武”这种群众性的练兵运动后,毕永畅遵照军委领导的意图,组织军事处的同志全力以赴地宣传郭兴福的先进教学方法,宣传战士人人争当“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基层干部人人争做郭兴福式的教练员,极大地鼓舞部队指战员努力提高技术战术水平。这些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推动了过去主要依靠打仗进行训练、现在主要依靠训练学习打仗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实现。仅1964年上半年,军事工作宣传就编发这方面的各类新闻稿件300余篇。毕永畅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些文章和言论是他亲手写作的。这些报道得到罗瑞卿总参谋长的赞许。当部队开展规模不等的比武活动后,毕永畅和军事处的同志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新生事物,又组织力量及时报道了部队的比武活动,促进了部队把以争创“三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1964年6月,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检阅北京、济南部队的训练成绩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杨。毕永畅在主持《解放军报》军事宣传报道期间,还突出宣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帮助广大指战员学习、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解放军报》除刊登一批高级将领的理论文章外,还选编了若干著名战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西北、华东、东北、华北、西南等战场的重要战役、战斗。对现代条件下如何贯彻人民战争思想,如何加强民兵建设,如何巩固边海防等问题,毕永畅与分管这些工作的同志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组织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报道,为后人研究革命战争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毕永畅还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撰写了碑文,受到许多同志的称赞,认为是碑文中的精品。他还为《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等大型革命历史文献撰写了专题文章,受到广泛好评。1973年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社长;1975年担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此间坚决贯彻执行军委和总政领导指示,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遇事同大家商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组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文章,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举行华北军事演习,毕永畅在张家口现场组织军报的有关编辑记者,写了一批有分量的报道,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1983年7月全军在浙江省召开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毕永畅日夜忙碌,既要组织报道,又要审查稿件,并赶写了《两用人才放异彩》的文章。归途中,坐在火车工还在改稿,极度疲惫,回京后又连上夜班,结果积劳成疾,不久患了重病。他这种一切以党的事业为重的奉献行为,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报人的敬业精神。离休后,他依然关心军报的宣传工作,曾多次向军报领导和有关同志反映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他还被聘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顾问、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经常忙于学会的工作,尤其对欧洲、亚洲形势进行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撰写文章参与多方面的研讨,在军事科学理论及国际战略形势等方面发表了许多卓有价值的论著。 毕永畅为党的事业奋斗了60个春秋,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新闻工作者。1947年、1949年2次荣立二等功,1951年荣立三等功。195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