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书森出生在山东省商河县,1947年2月参军。由于有文化,脑袋瓜子灵光,钱书森在部队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我永远也忘不了营长栗政通牺牲的情景。当年他牺牲的时候才26岁,新婚不久。这么年轻的一个生命就这样没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回忆起自己的营长栗政通,钱书森依旧觉得非常难过。 1949年,陕西扶眉战役打响,栗政通作为十八团独一营营长,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去攻占秦岭山脉的一个制高点,负责切断敌人逃往汉中去四川的通道,遇到敌人一个团兵力的负隅顽抗。在攻占马家山的战斗中,栗政通壮烈牺牲,年仅26岁。当时,钱书森跟着栗政通冲锋在前。敌人的机关枪对着他们疯狂扫射,一颗子弹打中了栗政通的肚子,肠子流了出来。钱书森和其他战士冒死将栗政通从战场上抬了下来,可栗政通的伤势太重,不幸牺牲。他们把他就地安葬在了扶眉县。随后,我军发起全线总攻时,部队的战前动员口号就是:“为栗营长报仇。” 新中国成立后,钱书森所在的部队进驻新疆焉耆、库尔勒地区。大家放下背包,马上开始参加兴修水利、开荒造田的大生产运动。在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部队官兵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 1950年年初,钱书森所在的部队在戈壁滩上开挖十八团渠。那时候吃不饱饭,但每天的劳动强度很大,即使如此,每个人都是干劲十足,毫无怨言。“有的人一天最多能挖32立方米的土。”钱书森说,“大家每天都在戈壁沙滩上暴晒,脖子都晒伤溃烂了,手上的水泡更是从没好过。”半年多时间,一干渠就挖好了,但由于碱太大,后来废弃了,重新挖了二干渠。 “永丰镇之战,旅副参谋长张昱、政治部副主任刘英、十八团二营教导员李进生、十七团三营营长莫大均等500多名干部战士捐躯疆场;扶眉战役一营营长栗政通、三连连长张飞等几十名干部战士英勇献身。与这些英烈相比,我们这些人都是幸运者。正是这些英烈的伟大,铸就了渤海军区教导旅的辉煌,使它成为解放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钱书森坚定地说。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是二师的前身部队,于1947年2月25日在山东省阳信县创建,1948年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解放战争中,教导旅在彭德怀、王震将军的指挥下,横刀跃马,转战西北,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为大西北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在新疆焉耆、库尔勒等地一边屯垦一边剿匪,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第六师。几十年来,该部队一直战斗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线。 这支英雄的部队从祖国最东端打到最西端——他们披荆斩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血染沙场;他们坚忍不拔,为了新疆的解放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