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寿耆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7年,他响应“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参军,离开渤海湾,后跟随王震将军一路西进。 参军时魏寿耆还不到13岁,是同村一批当兵的19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于是就被分到了渤海军区教导旅二团卫生队当卫生员。 部队每天都要走50多公里。由于年龄小,还没走到一半,他体力就跟不上了。一次,眼看就要爬山了,魏寿耆正愁着自己爬不上去时,走在队伍前面的首长转过来,让魏寿耆跟在自己身后,上山的时候抓着马尾巴走。首长的警卫员告诉魏寿耆,一定要上了坡再拽,不然会被马踢着。就这样,他拽着马尾巴,跟着大部队,翻过了无数个山头。后来,听部队的战士说,不是谁都有可以抓马尾巴行军的“特殊待遇”的,那是部队领导对他们这些小战士的关怀。“我那时要不是拽着马尾巴走,都不知道被落下几回了。”魏寿耆说。 1948年11月,魏寿耆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永丰镇战役。一次战斗结束后,部队要赶到洛河对岸驻扎。过河时为了安全,他拽着马尾巴走,不小心脚下一滑掉进河里。“我当时很害怕,就一直紧紧抓着马尾巴不松手,生怕自己上不了岸。好不容易上了岸,衣服都湿透了,我冻得直哆嗦。”魏寿耆说。上岸后,战友们帮他把湿透的衣裤脱了,然后把他藏到麦草垛里,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取暖,同时也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 “我还记得在永丰镇战役中,有一位名叫杨和顺的排长,他的手被子弹打穿了,却坚持说自己只是轻伤,仍然坚持战斗。”当魏寿耆和另一名护士抬着他快走到战地医院的时候,杨排长突然翻身,要从担架上下来,但由于身体太虚弱,他摔倒在地上。魏寿耆扶着他说:“杨排长,你的手受伤了,不能打仗了。”杨和顺愣了一下,哭着喊道:“打断一只手,还有一只手,我一定要去,为了我牺牲的战友们,我也一定要上战场!”“杨排长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一幕过去了这么多年,每当想起杨排长,他的话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魏寿耆说。 多年后,魏寿耆回到家乡,听家里的亲戚说,母亲因为思念在部队的他,成天以泪洗面。每到过年,别人都高高兴兴地过年,他的父母就独自在家,紧闭房门,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听到这些话,魏寿耆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魏寿耆已年过八旬,回想起13岁当兵离开家时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千。“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虽然心疼家中的父母,但是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魏寿耆说。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是二师的前身部队,于1947年2月25日在山东省阳信县创建,1948年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解放战争中,教导旅在彭德怀、王震将军的指挥下,横刀跃马,转战西北,解放了16座城市,歼敌2.78万人,为大西北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在新疆焉耆、库尔勒等地一边屯垦一边剿匪,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第六师。几十年来,该部队一直战斗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第一线。 这支英雄的部队从祖国最东端打到最西端——他们披荆斩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血染沙场;他们坚忍不拔,为了新疆的解放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