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五(1904~1933),原名王佐仁,又名王荩臣,化名王曰生、袁敬臣。今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村人。自幼习武,不畏强暴。1921年,考入胶济铁路机械科当养成工,在火车上擦车、烧水,因为看不惯日本人的蛮横,带头痛打欺压工人的日本工头,被开除回家。1922年,王星五考入日商钟渊纱厂做工,同年秋被派往日本神户学习纺纱技术。在日本期间,为团结起来,反抗压迫,王星五发起组织“兄弟同盟会”,并被推选为副会长。他传授大家拳术,以武力抵抗日本人的欺凌。“兄弟同盟会”虽然是自发的帮会组织,但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思想。1923年春末,王星五回到国内在钟渊纱厂做工。他领导“兄弟同盟会”成员带领工人开展要求增加工资,不许打骂童工等斗争,都取得胜利。1923年春,邓恩铭到青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建党团组织,开展工运。在斗争中,王星五逐渐接受了共产党领导,于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青岛各大纱厂普遍成立工会和“沪青惨案后援会”,王星五被选为钟渊纱厂工人总代表,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大罢工被军阀张宗昌和日本资本家联合镇压后,王星五和其他40余名工运骨干被捕,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军阀当局才将他们释放。出狱后,王星五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到北京学习,并在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的讲课,思想有了新的升华,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6年春,王星五返回山东,受山东省委派遣,赴淄川大荒地煤矿开展党的工作。不久, 山东省委又派他赴青岛,任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书记。1926年6月,王星五和“支联”干事赵豫璋一起在青岛市郊浮山后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青岛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浮山后村党支部。以后,又在唐家口村、埠西村、李村等建立党组织。同时,还在各日商纱厂发展党员,把经过罢工斗争考验、思想觉悟高的工人吸收入党。 到1927年春末,青岛市区党员发展到近50人,7个党支部。为了提高新党团员素质,“支联”、青岛团地委联合举办训练班,对党团员进行组织教育、职工运动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支联”还在阳谷路38号和甘肃路33号建立了两处秘密活动点, 为党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伐开始后,为配合北伐军胜利进军,青岛“支联”散发了大量标语、传单。王星五亲自动手,编印《青岛工报》、《胶东农报》等小报和传单,在工人和农民中散发。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惊呼“有赤化分子暗地宣传,破坏治安”。1927年8月, 王星五在邹平路26号党的机关被捕,反动当局以“组织工会煽动风潮”的罪名,判他12年徒刑,关押在李村第二监狱。1930年初解往济南监狱。冯玉祥北伐军攻占山东后,被无罪释放。出狱后,王星五被党组织调至北平,在长辛店一带从事党的工作。正当他积极筹备建立党的机关时, 不幸在北京师范大学被捕,判刑8个月。刑满后,反动当局并没有将其释放,而是将他押解到济南反省院。王星五多次被捕,受尽酷刑,身染多种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1933年牺牲于济南反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