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955),字伯骏,号浅哉。剧作家,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江苏武进人。 1913年洪深一家因“宋教仁事件”躲避于青岛。洪深自幼爱好文学艺术,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15年,他受崂山梨的启发,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卖梨人》。清华大学毕业后,洪深于1916年赴美国留学,先学习烧磁工程,后改文学和戏剧。留学期间,他成功地编、导、演出了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2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电影剧本《申屠氏》。1930年后,洪深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左联’’和“剧联”。从此,他接受了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其作品内容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1930年开始他写了《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3个剧本,受到戏剧界的好评。 洪深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作家、戏剧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0年2月,他为了抗议美国罗克主演的辱华影片《不怕死》(又名《上海快车》)上映,大闹大光明电影院,轰动上海,震惊中外。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痛斥美国文化侵略罪行。同年8月,迫使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公开道歉,不再放映。 1934年洪深回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他教课之外仍从事戏剧研究和活动,参加了青岛一家著名的京剧票社——和声社。他还带领校内外的一些师生,由他导演和主持了著名话剧《寄生草》的演出。 在青岛期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通过一个寓居青岛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没落,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劫后桃花》的上映在中国影坛上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历史,揭露了……这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汉奸的无耻嘴脸”(《中国电影发展史》);“对宣传抗日起了很大作用”(《民国人物传》);“《劫后桃花》等优秀电影剧本,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文学剧本的样式,尽了开拓者的责任”(《中国文学家辞典》)。《劫后桃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5年7月,洪深会同在青岛的文化名人王统照、老舍、王余杞、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等12人,商量筹办一文学期刊。洪深提议名为《避暑录话》,得到大家同意。该刊从7月14日起创刊,每周一期,随《青岛民报》发行。洪深在发刊辞中用特大号的“避暑”二字,明显地告诉人们,既避自然之“暑”,又避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暑”。《避暑录话》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纷纷来函订阅,一时成为青岛文坛上的盛事。同年9月15日《避暑录话》停刊。 抗日战争前夕,洪深回到上海创办《光明》半月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辞去大学教职,先后任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队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第一科科长。1939年到重庆。1946~1948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因支持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迫害。1948年底被中国共产党派人营救至东北解放区。1949年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 洪深一生著作甚多,从1915年发表文学剧本开始,先后创作了文学戏剧剧本35部、电影剧本25部,理论及其他著作11部(篇)。剧作有《赵阎王》、《五奎桥》,辑有《洪深文集》、《洪深选集》等。1955年8月29日,洪深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