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同志简介:

李乐,原名李士扬,1920年生,临沂市河东区芝麻墩镇李石河村人。父亲李钦邻,曾放粮济贫。李乐少年时代在本村完全小学读书。1934年毕业后在李士奇帮助下,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接触了进步人士马相甫、马相义、孟正甫等人。1939年6月经李士奇、马思孔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引导自己的爱人赵剑侠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9年,他跟朱际峰到沙埠(今属苍山县.)东进支队后方司令部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临郯青年救国团”县团部工作。后来,他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宣传队到郯东北地区宣传抗日。以后,他带领全队到马头庄月楼所在“鲁迅艺术队”学习演戏、唱歌。毕业后被编人鲁苏青年救国联合总会在苏鲁边区创建的“青年剧团”,李锡富任队长,他任副队长,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几个月后,编人“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十三团”,成立了团宣传队。 1940年冬,八路军一一五师为了增援在皖被国民党军队旬周的新四军,长时间急行军,日夜兼程。当时,他身上长疥疮,流脓淌水,又疼又痒,还得一边走一边宣传鼓动同志们快速前进。在过陇海铁路时,听到哨兵说从徐州方向开来敌人装甲火车,当时已听到装甲车上的枪炮声,领导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火速隐蔽转移,幸亏及时,才避免敌人疯狂袭击。队伍过沂河时,河里已结了冰碴子,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趟过河水急急奔赴战场。 那时的生活很困难,由于粮食很缺,有时光煮黄豆吃,有时只能干啃花生饼,更多的是吃高粱面蒸成的窝窝头。由于无菜少盐缺油,吃了极难消化。虽然这样,他们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把啃剩窝窝头戏作吃“钢盔”,啃花生饼叫作“扒枪转盘”。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刻,随时都有牺牲生命的危险。1940年11月29日他父亲病故,其本家叔叔找到他要他回家,李士扬果断地说:“我是共产党人,又是教育人的人,怎么能随便离开部队呢?”他坚定地留了下来,事后受到旅政治部主任江拥辉的表扬。1943年至1944年,全国掀起立功运动,李乐坚定立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记两个三等功。1947年10月,为了从政治上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我军斗志,揭露敌人阴谋,李乐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宣传队连夜进入临沂城,在大街小巷写标语、画漫画,把临沂城布置成了一个政治火药筒。他们紧张而有序地干了将近一夜,圆满完成了任务,及时撤出临沂城,赶奔青驼。这时,敌人的炮弹已打到他们前头去了。他不顾危险,不顾劳累,在界湖又帮助转移军用物资,连续40多小时不休息,安全地赶上了沂水大部队,被记了二等功。1954年他被评为少校军衔,并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6年李乐被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他长期从事 文艺工作,深知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难度,如果没有先进的觉悟、较高的思想水平,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强的艺术才能,是很难干文艺领导工作的。尤其是从军校专业转到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工作,深感力不从心,因为那里是高级知识分子、老电影艺术家成堆的地方。如他导演的《海魂》,主演赵丹、崔嵬、刘琼、陈述、高博、康泰、牛贝、王丹凤等等,多是从30年代就已是著名的影星、电影艺术家、权威人士。搞戏剧电影对他来说是新事物,如不刻苦认真学习,导演工作确难干好。由于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经常学习到课堂,有时还通宵达旦。他常说:“干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自己的思想意识必须时时处于领先地位。” 以后,他又历任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江苏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职。他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把独生女儿送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鼓励自己的亲属安心农业生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81年12月离休。1996年10月30日逝世。 (李善友撰文)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Chief

我是李乐的晚辈

入驻晚辈
  • Chief
    Chief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