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台臣(1884 -1936 -2 - 26) 名丕阁,以字行,又字苔岑、苔尘。直隶省濮阳县(今属河南省)鹿斗村人。生于农家,兄妹6人。父亲一生务农。大伯父谢陵峰无子女,以谢台臣为嗣子,得以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5年被县里选送保定直隶省优级师范学校,专修历史、地理。1912年毕业,任教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省立保定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兼高师附中主任。1921年当选直隶省参议员,并任教于天津同文书院。1923年7月,受省教育厅委派创办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任校长,提出“以作为学”和“师生打成一片”口号,自编《中国历史讲义》,举办制革、制肥皂、织布、织袜、印刷、编草帽及照相等小型工业及农艺园和饲养场。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组织师生上街游行,声援上海工人斗争。6月以学生自治会为核心,联合大名省立第十一中学、第五女子师范及各小学,组织学生联合会,并同商会、学生家长、社会进步人士联合召开市民大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1926年8月聘请中学时学生、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生、任教河南省开封市的共产党员教师冯品毅到校任教。1927年3月与晁哲甫、王振华各出资70枚银币,资助共产党员刘大风到南方参加革命。春由李素若、赵济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每月交党费二三十元资助党的活动。时红枪会攻克大名县城,为避免伤亡,学校放假。谢 与晁哲甫等赴濮阳县,与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三军军长梁寿凯联系,并于濮阳、清丰县召开军民大会,号召民众援助北伐军。并以跨党党员身份任国民党濮阳县党部教育部长。年底到天津,任教中日中学。1928年底重返大名省立第七师范。1929年初主持开学。2月温邢固事件中共产党员赵济焱、刘汉生、李世伟、王卓如被捕,他闻讯到狱中看望,资助狱中人员400元,并设法营救。在谢的主持下,全校300名师生中,1929年就有近百名参加共产党或共产主义青年团者。下半年,大名县的中共组织内部就斗争方法问题产生分歧。党组织负责人提出利用国民党的“双十节”大会散发传单。并说“一张传单就等于一颗重磅炸弹。”谢台臣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党在当时任务应是发展组织、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时举行暴动。谢的意见被大名党的负责人否定,于“双十节”晚将传单撒满大名城。使敌人对第七师范严加监视。11月借查获学生孙耀宗的信件,对学校搜查五昼夜。1930年4月,因受中国共产党内部左倾路线的影响,中共直南特委代表到大名县提出以第七师范为暴动中心,以第七师范学生、工友和学校周围组织起来的农民(夜校学员)为主力,攻打大名县城,把苏维埃的红旗插到大名七师门口的暴动计划。谢与晁哲甫、王振华认为,党应当保持第七师范这个合法的阵地,为党培养干部,积蓄力量,待条件成熟时,再行暴动,因此遭开除党籍。不久辞职,任教北平女子中学、市立师范。1931年春应邀重任大名河北省立第七师范校长。1932年暑假患严重神经衰弱病,辞职赴北平治疗。后返籍养病。抑郁而死。1937年7月,大名第七师范于校院内建立身高1.59米、座0-6米的汉白玉“谢台臣先生纪念碑”。1945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住大名县城,指示大名县政府建立“谢台臣纪念亭”。1949年秋,大名县政府改大名中学为“台臣中学”,并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移至台臣中学院内(1959年此碑再移大名第七师范旧址)。1979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谢平反,恢复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