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洪先,192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师后楼村。1932年至1937年先后在本村、欢口镇上小学。1938年2月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1944年9月任村农民救国会副会长。 1945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任编村村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编村党支部书记。1946年3月至1949年7月,先后任丰县周庄区工作员、区武工队班长、区武工队分队长、成武县五区区委宣传委员、五区联合会主任、成武县委组织部干事、沛县县委组织部干事、沛县大屯区区委副书记等职。无论在何岗位工作,他都尽职尽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9年7月人中央团校学习。1950年5月学习结束后,被分到薛城县,先后任团县委副书记、书记。1952年10月至1960年2月,先后任青年团滕县地工委组织部长、团地委副书记,中共济宁地委青委副书记、书记兼团地委副书记、书记。他在主持团地委的工作期间,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团员青年带头学文化、学科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把团组织建成青年之家,使团员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他带领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在急、难、新事上打先锋、搞突击。1956年,他同团地委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日夜苦干,义务在济宁市区建起了一条宽阔的马路,后被命名为“共青团路”,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57年,济宁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他组织团员青年组成突击队,抢险排涝,昼夜奋战,受到了地委主要领导人和各级党委的赞扬和表彰。 1960年2月至1962年9月,他任中共济宁地委副秘书长。1962年10月至1980年9月先后任滕县县委副书记、济宁市委副书记、济宁县委书记、邹县县委书记、中共济宁地委常委兼邹县县委书记。在他担任济宁县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县委一班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战,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尝试,把沿湖30多万亩长年受灾的涝洼田改造为稻田。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沿湖泊、河流建了百余处排灌站,在济北平原增打了万余眼机井,使全县80多万亩耕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从而使一个有名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地区乃至全省的先进县,受到省、地的表彰。计划生育工作是山东省在1966年表彰的两个先进县之一。 “文革”中,他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抵制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路线,千方百计坚守工作岗位,尽最大努力抓生产,稳定局势,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975年冬至1979年初的邹西会战中,在地委的统一部署下,他带领邹县县委一班人,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大会战。重点治理了洪山口、崇义岭等十几个山岭,整治改造了庄里洼、落陵洼等十几处大洼,治理了白马河、石墙河,修建了6个流量18华里长的湖水东调干渠和大型提水站工程,新打机井万余眼,整平土地30多万亩,使邹西的50多万亩耕地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加之推广普及良种、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科学种田技术,使产量、经济效益比会战前提高一倍多。会战期间,他带领县委一班人,逐个战场现场办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地区、省多次在邹西召开现场会。1978年5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带领8个省市及农林部、水电部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领导人,在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等陪同下,视- 128 - 察了崇义岭、洪山口、石墙提水站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听取了县委的汇报。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邹西会战的同时,在邹东山区采取修水库、建堰坝、挖鱼鳞坑、封山造林、打深井、挖大口井、拦蓄地上水、深挖地下水、引水上山等有效措施治山、治水,解决山区生产和部分村庄群众生活用水的困难。随后又在1978年至1980年进行了连续治理,使70%以上的山区能浇上水,解决了3万多农民生活严重缺水的问题。他还主持规划开发了城关、匡庄、张庄、大义、城前等5个乡镇相连接的百里枣林带。为发展城市经济,1976年上半年,他主持制订了邹县城市发展规划,是山东省当作试点批准的第一个县城规划。他和县委、县政府其他领导人按照规划大力抓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980年9月至1983年10月,任济宁地委常委、地区行署副专员、行署党组副书记,分管农业工作。他一方面抓水肥土农业基础工作,另一方面抓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管理,重点抓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4年1月至1993年3月,他任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其间,他与市人大常委会其他领导人一起,在市委领导下,依法行使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认真履行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人事任免权。1993年12月离职休养。离休后,他担任济宁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继续为济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