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生,原名赵梅生,1920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巩县回郭镇赵苏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起先后在赵苏村、回郭镇上小学。13岁考入巩县初级中学,15岁考入开封两河中学高中部。在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10月,高中毕业。 1938年5月,他与一批同学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同年10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转入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7月,毕业分配到新四军彭雪枫游击队(游击六支队)任组织干事。年底,到独立三大队任党分支部书记。1940年3月,参加新兴集战斗。不久,三大队改编为五团一营,他任政治教导员,参加丁半截楼战斗。7月,新四军六支队与南下八路军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他调师司令部通信连任政治指导员。5月,先后参加上下毛庄和上下毛橘战斗,因完成任务好,受师政治部表扬、奖励。人秋,参加苗集战斗、腊条园战斗。1942年1月,调九旅二十五团二营任党分支部书记。夏季参加侍卫圩子战斗、归仁集战斗和老后赵家战斗。6月,部队精简整编,改任二十五团九连政治指导员。11月,参加淮北反“扫荡”斗争负伤,右耳被炸聋。1943年1月,任二十五团警卫连政治指导员。3、4月参加山子头和罗圩子战斗。5月,到九旅教导队任政治教导员,参加整风学习。这时,四师兼淮北军区,九旅兼第一(路东)军分区。1944年3月下旬开始,四师(淮北军区)发起春夏季攻势作战,先后参加新河头战斗、大张庄战斗、熊马头战斗和临河集战斗。9月,调军分区泗阳独立团二营任政治教导员,营长缺职,他率营参加1945年九旅发动的春季攻势作战。 1945年8月,开始向日伪军大反攻。11月,淮北一军分区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驻泗县。他调任军分区卫生部党分支部书记。1946年7月,国民党军大举向淮北进攻,他参加官沟战斗、官门渡战斗。8月,泗县战斗攻城未果。国民党军向淮北增兵,9月19日敌占淮阴,七军分区转入敌后游击。这时,他被派往泗(县)灵(壁)支队任政治教导员、党总支部书记。11月,七军分区撤向运东六军分区,泗灵支队未接到通知,被敌人冲散,分头化装突围。他不幸被捕,押送徐州集中营,遭受非人待遇,受尽折磨,坚贞不屈。后被解往敌七十师编入重炮营二连。他寻机逃出,找到冀鲁豫第三(湖西)军分区。1947年2月,被介绍到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入院疗养。后经批准恢复组织关系。同年11月,任华东军区新兵师(补充师)一团一营副营长。1948年4月,调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任侦察营副营长。参加豫东(开封、睢杞)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他调任第八兵团侦察营营长。参加渡江战役。8月,调南京警备司令部教导大队任副参谋长。在大队立三等功。 1950年11月,调华东军区公安十三师司令部任军事训练科科长,先后立四等功2次。1952年5月,公安十三师并入十四师,任公安十四师司令部军事训练科科长,先后立三等功2次。1953年3月入朝参战,同年8月回国。1955年5月,调济南军区军训处任战术射击训练科科长。同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6年10月,任军训处组织计划科科长。1958年12月,人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合成军队指挥系六期)二班学习。1960年10月毕业,回济南军区司令部任作战处战训科科长。1962年9月免职。曾参与 山东军区战史编辑工作。1963年儿月,任济宁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次年1月任军分区党委常委。1964年3月,参加济宁市“四清”运动。同年晋上校军衔。1966年6月免职。“文化大革命”中,奉命参加学生军训工作。1975年1月,人解放军北京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毕业,任济宁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次年先后任军分区直属党委书记、司令部党委书记、军分区党委常委。1978年6月,改任军分区顾问。1980年10月,离职休养。正师职待遇。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1999年7月5日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