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文男,汉族,1916 年出生,江苏赣榆人,1939 年1月参加革命L作,中共党 员,曾任政协连云港市五届委 员会副秘书长,六届文史委员 会副主任,五届、六届政协常 委、委员。 主要业绩:熊正文同志十 二岁才上本村私塾,后就读于县城完小,1937年 下半年,他考上东海师范,“七?七”卢沟桥事变 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海州进行狂轰滥炸, 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校方克服困难, 分散教学,坚持到上海、南京失守。情况继续恶 化,最后师生只好含泪离校。在他回家的路上, 逃难的人群扶老携幼,景况凄凉。他的家乡赣榆 县,于1939年农历正月初九,被日军占领,日寇 无恶不作,他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 大恨。当时,患恐日症的国民党官员纷纷溃逃, 许多人背井离乡,他不忍抛弃家乡父老,毅然留 了下来。正忧心报国无门的时候,中共赣榆工委 向全县各阶层爱国人士发出号召,要求团结起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39年春党在宫县演马庄举 办青年训练班,他闻讯赶去参加。在青训班,他 从头学起,其中《论持久战》给了他深刻启迪。 他从那时起确立了抗日必胜的信念,走上抗日救 亡的革命道路。训练班结束后,他回到五区,开 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动广大青年成立青年救国团 ——第五分团,他担任团长,领导大家废寝忘食 地工作。随着抗战的深化,组织领导上派他去纯 良乡代理乡长,他满腔热忱地领导全乡人民进行 抗战工作。因他认识到前线要打胜仗,后方补给 非常重要,所以他总是尽力做好供应工作。当时,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拉队伍和搞枪支弹药。 在他努力下,五区拉起了三个中队,共一百多人 送到了前线战斗部队。1940年10月赣榆县抗日民 主政府宣告成立,他参加了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学 习班。1941年3月他调到县文教科工作,后又被 县文教科科长张伯扬同志调去负责赣榆县抗日子 弟学校的工作。他全心全意把学校办好。1944年 调芦阳区任文教助理。不久,调县文教科任视导 员。1946年原伪军起义将领郝鹏举及部属叛逃后, 赣榆县文教科派他和赵居远、徐允立两位同志去 赣榆县镇南区沙河做支前T.作,因其他两位同志 家中有事没能同去,后来他同赣榆县民政科长陈 鉴波两个同去前方。陈鉴波科长是早期革命者, 有对敌斗争经验,他们代表县政府工作。郝部叛 逃前就驻在赵班庄、徐班庄等地,郝在该地区罪 恶累累,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们去赣榆县镇南区 沙河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随即开展了群众工 作:清算郝鹏举的罪恶,打消群众顾虑,积极支 前。当国民党进犯山东临沂地区时,他们动员组 织一百多人的担架队支前。随后,因陈鉴波另有 任务,熊正文被分配到镇南区大站负责联防工作, 组织对敌斗争力量,坚持对敌斗争,保卫该联防 区安全。他得知郝叛逃后,该镇南区大站联防下 属仙女墩村民兵队长也带领民兵离村南去,他就 立即报告区政府,区政府得知后,即派人将民兵 截住,带回。由于他在支前工作中,立场坚定、 工作积极,在县政府举行的支前庆功大会上,他 被记三等功,并发奖状一张。解放后,被政府征 集为革命文物。1948年初教育停办,1949年初, 教育恢复,被调青口小学任校长,代理城关区文 教助理。1951年赣榆县文化馆建立,被任命首任 馆长。1953年10月他由赣榆县人民文化馆馆长调 任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第一文化馆任副馆长, 1956年调任市文化科副科长,1958年市教育科和 市文化科合并成立新海连市文教局任副局长, 1961年连云港市划为省直辖市他被任命为连云港 市文教局副局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他当时是市文教局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长,首先 被冲击,接受审查,后被下放市博物馆任副馆长。 文革结束后,1979年他从市博物馆调任政协连云 港市五届委员会副秘书长,六届文史委员会副主 任。1984年离休,享受正处级政治、生活待遇, 医药、交通享受厅局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