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锋 (1919- ) 张国锋(女),原名张莲香,1919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小口头村。出身于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农民家庭。父亲张希仲是乡间闻名的郎中和小学教员,早年拥护并宣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盼望北伐成功,是一位开明绅士。他支持女儿不缠足和上学读书。抗战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全家参加抗日。张国锋幼年(五岁)丧母,是依偎在祖母膝下长大的。“七七”事变前,张国锋是一位身体健美、能劳动、识文 断字、憧憬着幸福未来的山村姑娘。1937年秋,张国锋的家成为博山县委的秘密联络站,父亲任站长,张国锋在家里为同志们做饭、放哨、带路,晚上常和开会路过的女八路、抗日的女学生住在一起,受到革命的影响,她逐步认识了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战争,并看到了毛泽东有关抗日的革命书籍,初步提高了思想觉悟,于1937年12月由钟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妇女委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小口头村迅速建立起了抗日自卫团,青年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张国锋担任妇救会主任。这一时期,她兴办了青年妇女识字班,除扫盲识字,讲革命道理外,还组织广大妇女做军鞋、拥军优属活动。1939年7月,顽军秦启荣部占领了博山七区。当时的抗日民主区政府和区中队被打散,许多革命志士被杀害。二区区委书记张希仲病重,在家中被敌人迫害牺牲,张国锋侥幸逃出虎口,躲藏在村外的庄稼地里,仅凭放羊群众口中的饭食,坚持了十五六天,等八路军打回来,七区又获解放。时称“淄河惨案”。1939年9月,张国锋离开家乡,到土泉(峨庄)任区妇救会主任, 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一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任区妇救会主任。1940年6月至1942年春,担任博山县妇救会副会长,驻博山五区池上村一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动员、组织妇女积极参加做军鞋、募捐、慰劳伤病员,组织妇女识字等活动。1941年春,到鲁中区党委党校学习了半年。对党的基础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还读了不少毛泽东主席的著作,认识到革命要推翻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大山,要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1942年春,张国锋在博(山)、益(都)、临(朐)、淄(川)县委任县委妇委会主任。1943年,我军解放峨庄区,县委派张国锋担任区委书记。张国锋首先通过除奸、诉苦,发动组织群众,恢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区委提出了“生产救灾,消灭荒地”的口号。张国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上级的任务。 1945年夏天,张国锋参加鲁中区党委党校中高级干部学习班,学习半年。学习结束后,调区党委妇联工作,多次参加了区党委的工作队和基层试点工作。1946年夏,参加莱芜、益都的双减(减租减息)和增资工作。1947年秋,参加博山的土地改革工作。1947年冬,参加区党委工作队到沂源做整顿基层组织和生产救灾工作。1949年春,张国锋作为鲁中南的妇女代表,组成山东省妇女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会上两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1949年12月,张国锋调青岛市工作,先后在山东省纺织工会、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青岛市妇联、青岛市计划生育办公室、青岛市卫生局等单位工作。1982年12月,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