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西连(1905-1979.4)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许堂村人,出身贫苦。父亲当雇工,母亲纺花织布,生活常靠外祖母接济。9岁时在外祖母家上私塾,16岁考入萧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入江苏省立第七师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停课,他组织几位同学到萧县白庄、永蝈、朔里、萧城等处动员学生参加抗日运动。并配合萧县师范学生召开县城学生大会,举行游行示威。次年春,七师毕业生要求外出参观被拒绝,激起学生公愤,掀起全校风潮。学校当局借用军队镇压,逮捕学生运动领导人,全班48名学生被开除46名。他被开除后,受聘于萧县实验小学,任 教务主任。1935年又考入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次年回县,任梅村实验乡乡长,并被萧县师范聘请为三年级乡村教育教师。他试办乡学、民校、青年训练班,失学儿童识字班,另外还办了医疗站、种猪配种站、合作社等。半年后,调任县政府合作指导员。 “七·七”事变后,实行国共合作。他以非党人士的身份任一区区长(当时全县为五个区)。他动员群众抗日,组织联庄会武装,改造乡政权,萧县沦陷,地方汉奸勾结日本侵略军组织维持会。他联合李忠道等攻打县城,任攻城总指挥,把维持会赶出县城。萧县抗日政府成立,他任行政科长、代理县长。1941年5月县政府随新四军四师撤向津浦路以东。他与冯蕴言、王可风等留在萧东皇藏山区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成立了萧东办事处(后改为萧铜办事处),他任主任。次年冬,萧东的抗日武装已由原来的数十人发展到三个营,成立了抗日总队,他任总队长。 1944年5月成立萧宿铜灵县,他任县长。同年8月新四军四师西进,首战小朱庄告捷,恢复了路西广大地区。11月下旬萧铜分建,他带领三分之二的干部回到萧县,重建萧县抗日民主政权,他任县长兼总队总队长,组建了区乡政权,扩大了武装力量。日本投降后,日伪军拒绝向抗日民主政权投降,他指挥县总队配合主力部队,将曲里铺、陶楼、孤山、萧城等10余处据点迅速拔除。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为了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将萧、永全县政权和武装力量合并成立第一办事处和第一支队,他任办事处主任兼支队长。次年底,部队到鹿邑一带集结,成立豫皖苏行署,他任第三专署专员。在军区部队支持下,很快打开了局面,恢复12个县政权。 淮海战役开始,第三专署支前任务繁重,成立支前指挥部,他任副指挥,负责双堆集和陈官庄两个战场的供应工作,他全力以赴,确保各项物资供138 应。淮海战役胜利后,他同王光宇、冯蕴言一起去徐州,找到粟裕将军,动员部队捐助战后救济物资。1949年初,经三地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调往河南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农林部秘书主任。同年底,任河南省政府农业厅副厅长、厅长。他根据河南农业生产情况,吸收并培养1000多名技术干部,先后建立了十几个专业性的机构,大力推广小麦、棉花、水稻、红芋、谷子等作物的优良品种及农业新技术。还重点治理了黄泛区的颖河、双自河,营造了豫东防护林。1955年春任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农林水利办公室副主任,次年调任河南农学院院长。许西连从同情革命到参加革命,直至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不计名利,经历了40多年的革命生涯,从弃教而又归教。在“文化大革命”中,立场坚定不动摇。粉碎“四人帮”后,任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河南省常务委员,河南省直属机关老干部休养所党组副 书记。1979年4月26日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在郑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