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之同志简介:

王临之,原名王慎庄,1902年生, 滕州市滨湖镇盖村人。8岁读四书 学,16岁人滕县书院小学,19岁毕业 后即去北京甘石桥中学补习,翌年考 入北京平民大学。1926年大学毕业 后回乡务农,1929年到滕县教育局任 会计。此时,受到高等教育和进步思 想熏陶的王临之对国民党政府的黑暗 统治及人压迫人的社会极为愤懑。为了探索真理,寻求革命, 他与由北京平民大学、济宁省立第七中学、兖州省立第二甲种 农校毕业并先后回滕的青年学生李淑铭、李景黄、刘炳文及王 子祯等人,于1930年春集资在县城南门里创办了国民书店。 他们以该书店为依托,在经营中秘密销售《共产党宣言》、《马 列主义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科学概论》等红色书籍,以及鲁 迅、郭沫若、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进行传播马列主义和进 步思想。同时,他们还利用关系积极向教育部门举荐进步青 年学生到乡下担任小学教员,借此达到吸引和广泛联络进步 青年之曰的。因此,国民书店的创办,为滕县地方党组织的建 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做了组织准备。同年秋,经人介绍,王临之到山东省立第七中学(现济宁 一中)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因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于1931 年夏由该校训育主任王溥泉(又名刘顺元)介绍加入中国共 产党。其后,在党的领导下秘密开展活动。1932年2月王溥 泉被捕后,他主持了一段七中党的工作并发展了刘庆珊、颜道 东(后改名颜鲁樵)等7名党员。同时,他还十分关心滕县国 民书店的工作,时常利用节假日回滕探亲之机来到书店看望 同志、研究工作,并培养发展了李景黄、李淑铭为中共党员。 1931年秋,王临之奉省委指示来滕建党,其公开身份是 滕县教育馆讲演员。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 员会(简称“特支”)成立会议于10月的一天在县城南铁路大 桥西北侧的徐家花园举行,会议决定王临之任特支书记,李景 黄、李淑铭分任组织和宣传委员;会议同时决定特支机关设在 国民书店内。 为了进一步联络先进青年,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的组 织,特支成立后在王临之的领导下,便以国民书店的名义成立 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该读书会吸收了董一博、王右 池、刘炳文、黄化民、彭协典、李文府等12人参加。通过学习 和革命思想教育,会员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不久,有6人经王 临之等人介绍加入了党组织,其余同志也都成为开展革命活 动的骨干力量。到了次年春,连同外地来滕的党员,特支党员 数达到10人,建起了3个党小组。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后 来工作的开展和对敌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广大民众及其滕县短期师 范的进步师生义愤填膺。为了把师生们的爱国情感化为行动,王临之等人审时度势,支持师范的进步知识分子李季民发 动师生举行示威游行。正义行动迅速影响到城内各小学,有 近干人参加了游行队伍。他们利用呼口号,散发传单,张贴标 语等形式,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一致要 求国民党政府举兵抗日。国民党滕县当局在学生运动面前一 筹莫展。此次学生运动的成功发动,充分显示了王临之等人 的领导才能。 1932年夏,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长沈鸿烈下令镶修 微山湖东大坝,其费用全由沿湖百姓负担,每亩地需分摊2至 3块银元。修此大坝不但费用大,而且湖坝加高后东水不能 流人湖内,直接给湖东农民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引起沿湖30 多个村的广大农民的坚决反对,就连那些地主绅士也不满意。 滕县特支王临之等领导人,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发动、组织 沿湖一带农民,开展反对镶修湖坝的斗争。迫使国民党山东 省政府建设厅停止了这一工程。为此,滕县特支受到中共山 东省委的表扬。 1932年10月13日夜,国民党驻滕县七十四师李汉章部 及其警察局派兵包围了国民书店,以国民书店出售《大同世界 的共产主义社会》一书为借口,扬言“国民书店被赤化了”,即 查封了国民书店,逮捕了共产党员渠玉柏和店员雷新修。因 王临之等人不在店内,才侥幸脱险。但敌人并没善罢甘休,遂 即对王临之等发了通缉令,妄图将“特支”成员一网打尽。是 夜,王临之在得到国民书店被查封的消息后,立即对特支成员 及党员进行了妥当安排。此后,他偕同李景黄、刘炳文、李雪 斋等人经徐州去上海找时任中共华捕委员会书记的李乐平。 在沪期间,王临之等根据组织安排,参加了江苏省委根据 中共中央指示在杨树浦路举办的“特别训练班”的学习。此 后,被派往温州国民党二十路军刘珍年部开展党的工作,因刘 部哗变,王临之等又回到上海,在李乐平单线联系下做工运工 作。1933年4月6日,李乐平被捕入狱,王临之等因此与党组 织失掉联系。后即以卜卦算命、摆摊卖馒头为掩护,意在再度 找到党组织。但终因人地生疏,生活无着,难以为继,遂于同 年10月被迫由沪返滕。 回滕后,王临之听说“捕共队”还在抓他,遂于1934年2 月去了益都,经同学介绍在国民党县法院任缮状生,至此与党 脱离了关系。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在高密、即墨、济宁等 地的国民党政法部门任职。其间,仍掩护营救过共产党员和 革命同志,做了不少好事。1948年10月济南解放后,王临之 先后到山东省干校、水产运销公司等单位任会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春,王临之在滕县加入 卫生协会。此后,一直从事医务工作,1973年转正。1974年 10月16日逝世。 1931年秋,中共滕县地方党组织在国民 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在全国革命的大潮 中诞生。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滕县人民,从 此有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弹指间70年过去 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滕州人民也 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抚今追昔,我们不 能忘记中共滕县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为革 命做出贡献的王临之同志! 王临之,名慎庄,1902年生,滕州市滨湖 镇盖村人。8岁读四书学,16岁人滕县书院 小学,19岁毕业后即去北京甘石桥中学补 习,翌年考人北京平民大学。1928年大学毕 业后回乡务农,1929年到滕县教育局任会 计。此时,受到高等教育和进步思想熏陶的 王临之对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及人压迫人 的社会极为愤懑。为了探索真理,寻求革命, 他与由北京平民大学、济宁省立第七中学、兖 州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毕业并先后回滕的青年 —380 — 王延忠 学生李叔铭、李景黄、刘炳文及王子祯等人, 于1930年春集资在县城南门里创办了国民 书店。他们以该书店为依托,在经营中,秘密 销售《共产党宣言》、《马列主义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科学概论》等红色书籍,以及鲁迅、 郭沫若、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进行传播马 列主义。同时,他们利用关系积极向教育部 门举荐进步青年学生到乡下担任小学教员, 借此达到吸引和广泛联络进步青年之目的。 因此,国民书店的创办,为滕县地方党组织的 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做了组织准备。 同年秋,经人介绍,王临之到山东省立第 七中学(现济宁一中)任图书管理员。期间, 因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于1931年夏由该校 训育主任王溥泉(现名刘顺元)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其后,在党的领导下秘密开展活动, 当王溥泉被捕后,他还主持了一段七中党的 工作并发展了刘庆山、颜道东等7名党员。 同时,他还十分关心滕县国民书店的工作,时 常利用节假日回滕探亲之机来到书店看望同 志、研究工作,并培养发展了李叔铭、李景黄 为中共党员。 1931年秋,王临之奉省委指示来滕建 党,其公开身份是滕县教育馆讲演员。经过 紧张的筹备,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 “特支”)成立会议于10月的一天在县城南铁 路大桥西侧的徐家花园举行,会议决定王临 之任特支书记,李景黄、李叔铭分任组织和宣 传委员;会议同时决定特支机关设在国民书 店内。中共滕县“特支”的建立,揭开了滕县 人民反帝、反封、反黑暗统治、进行民主革命 的新篇章。 为了进一步联络先进青年,开展党的活 动,发展党的组织,特支成立后在王临之的领 导下,便以国民书店的名义成立了党的外围 组织——读书会。该读书会吸收了董一博、 王右池、刘炳文、黄化民等12人参加。通过 学习和革命思想教育,会员思想觉悟提高很 快,不久,有6人经王临之等人介绍加人了党 组织,其余同志也都成为开展革命活动的骨 干力量。到了次年春,连同外地来滕的党员, 特支党员数达到十余人,建起了 3个党小组。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后来工作的开展和对 敌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广大 民众及其滕县短期师范的进步师生义愤填 膺。为了把师生们的爱国情感化为行动,王 临之等人审时度势,支持师范的进步知识分 子李季民发动师生举行示威游行。正义行动 迅速影响到城内各小学,有近千人参加了游 行队伍。他们利用呼口号,散发传单,贴标语 等形式,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 北三省,一致要求国民党政府举兵抗日。国 民党滕县当局在学生运动面前一筹莫展。此 次学生运动的成功发动,充分显示了王临之 等人的领导才能。 1932年夏,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长 沈鸿烈下令镶修微山湖(在历史上微山湖是 滕州的版图)东大坝。其费用全由沿湖百姓 负担,每亩地需分摊2—3块银元。修此大坝 不但费用大,而且湖坝加高后东水不能流入 湖内,直接给湖东农民造成极大危害。因此, 引起沿湖30多个乡的广大农民的坚决反对, 就连那些地主绅士也不满意。滕县特支王临 之等领导人,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发动、组 织沿湖一带农民,开展反对镶修湖坝的斗争。 迫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停止了这一工 程。为此,滕县特支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的表 扬。 当王临之带领特支成员为实现抱负而努 力工作时,竟想不到的厄运不期而至。 1932年10月13日夜,国民党驻滕县74 师李汉章部及其警察局派兵包围了国民书 店,以国民书店出售《大同世界的共产主义社 会》一书为借口,扬言“国民书店被赤化了”, 即查封了国民书店,逮捕了共产党员渠玉柏 和店员雷新修。因王临之等人不在店内,才 侥幸逃脱。但敌人并没善罢甘休,遂即对王 临之等发了通缉令,妄图将“特支”成员一网 打尽。是夜,王临之在得到国民书店被查封 的消息后,立即对特支成员及党员进行了妥 当安排。此后,他皆同李景黄、刘炳文、李雪 斋四人经徐州去上海找同学李乐平(李为滕 县大赵庄人,地下共产党员,时任中共华捕委 员会书记)。至此,滕县“特支”不复存在,但 她影响了滕县人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沪期间,王临之等根据共产党组织安 排,参加了江苏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杨 树浦路举办的“特别训练班”的学习。此后, 被派往温州国民党二十路军刘珍年部开展党 —381 — 的工作,因刘部哗变,王临之等又回到上海, 在李乐平单线联系下做工运工作。1933年4 月6日,李乐平被捕人狱,王临之等因此与党 组织失掉联系。后即以卜卦算命、摆摊卖馒 头为掩护,意在再度找到党组织。但终因人 地生疏,生活无着,难以为继,遂于同年10月 被迫由沪返滕。 回滕后,王临之听说“捕共队”还在抓他, 遂于1934年2月去了益都,经同学介绍在国 民党县法院任缮状生,此时与党脱离了关系。 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在高密、即墨、济宁 等地的国民党政法部门任职。其间,仍掩护 营救过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做了不少好事, 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 1948年10月济南解放后,王临之先后到 山东省干校、水产运销公司等单位任会计。 1953年春在家乡加人卫生协会,此后,一直 从事医务工作,1973年转正。 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王临之多次被 审查,文革中被批斗,受了不少委屈,但他却 能正确对待,从未有过激的言行,坚信组织对 其历史问题会有个公正的说法。 1974年10月16日,72岁的王临之怀着 遗憾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历程。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王临之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