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笙( 1901-1946) 段雪笙,名泽杭,字翰荪,1901年4月21日出生于贵州省赤水县城关镇东后街段家院子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2月来山东省立滋阳乡村师范学校(四乡师)担任国文教员。 段雪笙9岁入本县高等小学,1917年考入四川省江安县省立第三中学。不久,北洋军阀入境,占驻学校,不能开课,乃转入四川合江县水晶山舅父家私塾就读。他感于世乱读书不易,遂在此埋头苦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更有提高。 1919年,江安省立三中复校,段雪笙返回三中继续读书。这期间,军阀横行,时局混乱,政治腐败,人民疾苦日深。于是,他与恶势力抗争的革命意识逐渐萌发。不久,他在学校领头发动了一场反对当时驻军第九师师长杨森任意撤换三中校长秦镜沾的学潮。事后段雪笙被开除学籍,被迫离开江安。后经人介绍转入成都公学就读。在成都公学期间,“五四”运动影响到四川,全川学潮风起云涌。段雪笙遂投入到一场更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 成都公学毕业后,段雪笙回到家乡01921年他与王显容结婚。1924年离开家乡,先到南京,他借寓西直门柳巷5号的至亲廖劲伯律师家,廖家藏书甚丰,兼蓄碑帖。段雪笙不慕京都繁华,一心埋头读书,学业大有进步。 此时新文学运动正蓬勃发展,民间文学大为盛行。段雪笙在廖家得到一部《蜀语》,结合他自己熟悉的四川方言,再有夫人王显容平日对他讲过的许多民间故事和歌谣,把这些创作成一部新《蜀语》,送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蔡极为欣赏,约他为旁听生。他因此有机会与鲁迅、孙炳文、范文澜、周作人、林语堂诸人相识,受益不少。其中特别是孙炳文,乃是段雪笙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25年,孙介绍段雪笙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邓演达邀孙去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孙约段雪笙同行去了广州。段雪笙作了孙的秘书,为孙分劳不少。同时,段雪笙也学习到不少知识和革命斗争的方法。 1926年革命军出师北伐01927年,孙奉调去武汉政府,段雪笙随行。船至上海码头,孙炳文遭到蒋介石逮捕枪杀。当时段雪笙见形势危急,机警地偕孙夫人任锐及子女逃脱。段雪笙到武汉政府工作不久,即逢“七一五’’政变,他再次逃往上海。段雪笙到了上海后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在上海的3年,他更多地是从事文艺斗争。写了不少文章,可惜大多散失。现在我们知道的,只有小说《两个不幸的朋友》、《女护士长>(这两本书经鲁迅先生推荐,由上海利群书店出版),民俗《蜀语》,短篇小说《林康节》,书评《不走正路的安得伦》,诗作《一颗会歌唱的心》o 1930年5-8月间,段雪笙奉党派遣到北平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的工作。北平是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段雪笙遂着手组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段雪笙根据客观环境条件,联系几位有作品问世的知名作家协同一些爱好文艺的进步青年(多数是党团员),经过几个月的积极筹备,终于在1930年9月18日举行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段雪笙被推选为执委会中三个常委之一,并担任党团书记。 1931年夏,阎冯反蒋失败,反动派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大批革命同志或被捕入狱惨遭杀戮,或逃避他乡。白色恐怖笼罩着北平,段雪笙难以在北平立足。于是他回到家乡赤水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他利用在本县的威望,组织青年成立文艺团体,创办刊物,对青年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办过《流波》、《岁寒之花》、《少年大众》等杂志。其中《少年大众》创刊号的发刊辞就是他亲自写的。它是用诗的形式通过隐喻的词语,发出充满了战斗气息的宣言。 1933年2月段雪笙到山东省立滋阳乡村师范教书。期间,, 中共竞州地方史正处于党中央撤出白区,白区各级党组织相互失去联系的时间。段雪笙有长期秘密工作的经验,虽与上级领导失去联系,但仍坚持宣传教育群众。他在滋阳师范担任国文教员,讲解进步的现代文学,特别是左翼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文艺作品。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向青年学生介绍和提供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引导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信念。许多学生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01933年下半年,段雪笙培养和发展了为数极少的女学生之一的张月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兖州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张月衡入党后,在段雪笙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后与段雪笙结为伴侣。他们二人在兖州期间为党的建设及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红军长征胜利后,又介绍了一批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斗争。这时,他们把自己的家当成了介绍青年去延安的接待站。他们节衣缩食,把全部收入都用到了革命事业上。凡去延安的青年到他家,段雪笙即给他们写介绍信,张月衡则为他们安排食宿。为使这些青年学生顺利到达延安,除向他们介绍路线交待注意事项外,还要给这些青年做两身便衣,并千方百计为他们筹集路费。而他们自己则始终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1936年夏季,段雪笙转移到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教书。仍然以教书为掩护,密秘开展党的活动。这时段雪笙已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通过组织介绍,徐光霄、崔介两位同志来到临沂工作,与段雪笙组成一个党小组,开展党的工作。临沂办有一份《鲁南日报》,徐光霄通过私人关系,在该报办了 一份副刊,名日《笔端》,段雪笙参与撰稿编辑工作。他们利用这块园地,发表一些进步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段雪笙意欲前往延安,但由于身体虚弱,只得留在山东。到延安去的夙愿虽未实现,但他却介绍了大批青年到了延安。其中就有徐光霄,还有早年在家乡教育出来的两个外甥秦川和贾若谕以及江浩然、罗明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党的领导干部。 1938年初,段雪笙因身体原因回到四川,在岳池教书。是年夏,中共川北工委决定建立岳池特支,徐庶声任书记,段雪笙任组织委员,王颂咸任宣传委员,领导全县党的工作。特支动员学校购买抗日革命书籍,组织读书会,举行时事讨论会,开办工农夜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段雪笙他们的启迪、鼓励下,岳中学生先后奔赴延安的有12人。1938年秋,岳池特支决定建立岳中党支部,第一、二届支部书记都是段雪笙的第二十五班的学生。至1939年夏,岳中党支部即发展了25名党员。 1939年夏,段雪笙转到四川南溪中学教书。在南溪,他结识了“宝元南”经理陈俊然,被聘为该公司文化教员。段雪笙在该公司取得极大信任,得以在店员中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并在商业行情中,了解一些金融情况,为党进行经济斗争提供资料。 段雪笙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胃疾严重。他抱病lo余年,埋头为党工作,每每延误治疗01946年农历八月初五,段雪笙多症并发,医治无效,以45岁壮年病逝于四川南溪女中。段雪笙逝世后,先葬于南溪徐雨樵墓地中,后迁回赤水,, 草葬于县城郊蚤桑大队王家门前的坟山上。1980年,中共赤水县委、赤水县人民政府将其移葬于赤水县复兴场革命烈士墓地,并立碑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