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远同志简介:

张致远男,汉族,1922年9 月出生,山东阳谷人,1942年2月 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职于河南 财经学院。 主要业绩:1942年2月参加 抗日战争,走上革命道路。1942年 抗日战争处于敌我相持阶段,日寇频繁扫荡。扫荡 反扫荡是当时敌我斗的主要形式。他参加三次反扫 荡,均取得胜利。1942年春季“四一二”大扫荡,当 时,他在冀鲁豫边区筑先学院教务处当干事。学生 全副武装,实行军事化,与“抗大”二分校实行统一 指挥。那时,他们驻范县小刘庄,正值中午突接紧急 情报,并命令立即出发。日寇集结重兵三万余人,出 动战机、坦克等,对我边区实行铁壁合围。他们日夜 急行军,辗转数百里,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于次日中 午到鲁西北李庄宿营。随后,乘敌立足未稳,他们校 又挥师南下,返回边区。但他却病倒了,发高烧,昏 迷不醒,躺在一家牛棚的地铺上。疑似出天花,后据 外调人员说,是敌机散布细菌所致。当他病情稍愈, 即在深夜闯过日寇在“吕潭”的碉堡群,回到学校。 1942、1943年两次秋季大扫荡,为贯彻党中央“精兵 简政”政策,已由处长张叔成带领三级学生转到地 方办学。这两次都是同群众一起反扫荡的。1944年 秋,他在冀鲁豫边区行署民政处任科员时,和行署 几个人及各县民政科长在王笑乙处长带领下,在观 城县农村搞改造1日村政权试点。晚上工作,白天挖 地道,坚持地道战。半年时间创造了改造旧村政权 的经验,在全区推广。1945年春,边区在濮阳县召开 参议会,他去做筹备工作,第一次有幸接待北方局 负责人、晋冀鲁豫军区政委邓小平同志,并聆听了 他对当前时局的报告。中国战后何处去,茅塞顿开。 同年“八一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他跟戴晓 东、王笑乙、王秉璋、王幼平等党政军领导南下豫 东,建立边区分支机构。他在冀豫鲁行署豫东办事 处工作,驻杞县汤庄。但杞县城尚被日寇占领,拒不 缴械投降。他们发动了攻城战斗,解放了杞县城。不 久这些机构奉命撤销,他们又回到边区参加解放战 争。1945年冬,调朝城县三区任副区长,驻城东八里 庄。在区里除坚持经常工作外,主要担负支援前线 任务。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我支前,大批敌机封锁 黄河渡口。敌机低空盘旋,机枪俯冲扫射,狂轰滥 炸。他曾三次抢渡黄河。第一次带领近干新兵,渡过 黄河辗转数百里,送至郓钜县新兵接受站。第二、第 三次是带着几十副担架队,渡河抢救伤员。头次只 是在河对岸接受、转运伤员;第二次竟是参加定陶 战役,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枪弹横飞的大黄集战 场上,直接抢救伤员。在那出生入死的严峻形势下, 不管是新兵、还是担架队没有一人离队的,出色的 完成战勤任务。1946年冬调县任民政科长。1947年 秋南下大别山。县委原定财政科唐科长南下,唐借 口母亲有病,执意不去,后换成他。又一次冒着敌机 骚扰渡过黄河,昼夜冒雨穿越浮桥,横跨陇海线,日 夜兼程千里,第三日到豫皖苏区党委所在地安徽太 和县宿营待命。后通知只让部分人南下大别山,大 部留豫皖苏区工作。他是被留人员之一。分到二地 委,在沈丘县搞了半年土改。1948年秋,调淮阳市城 关区,先后任区长、区委书记。1948年底,淮海战役 打响,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劳动妇女赶做军鞋,支持 前线。接着“四野”南下,渡江作战,路经淮阳。当时 还在农村的县政府,在淮阳北关设粮秣供应站,他 们联合负责粮秣、军鞋、茶水供应。他一连几昼夜没 得好好休息,后被评为县第一名支前模范。1949年 春,恢复了原有建制,撤消淮阳市恢复淮阳县,并建 立了淮阳地委和专署。他参加县委兼城关区委书 记。他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城关先后开展了镇 压反革命、民主改革、禁烟禁毒等政治运动,把处于 水深火热中的群众解放出来。与之同时,恢复发展 工商业,组织居民生产,把古淮阳建设为社会主义 新城镇。在淮阳一呆七年,1954年调商丘地委任教 育科长。1956年春调郑州大学工作。按照“七大”党 章规定,学校设党总支部,他任书记。校长嵇文甫, 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学部委员(院士),兼河南副省 长。是高教部新建综合大学,三年困难时期,下放河 南。他初去做了一段筹建工作,是年9月15日开学。 1958年才建党委,王子光、王培育先后任党委书记, 他任党办主任。1964年学校成立政治部,他任第一 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兼主任。后报党委副书记,未待 批回,即来了文化大革命。工作期间,一直勤勤恳 恳,竭心尽力做好工作,几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他认为,学校主要 是为师生服务。除做好本职工作,主要抓了政治思 想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当时当 地的具体情况,创造一套政治思想工作经验。在郑 大二十几年,在党的领导下,同大家共同努力,培养 出大批优秀生,有些成为省部级国家栋梁之才,感 到由衷的高兴。为人、做事,深受群众敬重,誉为“建 校元老”。文革中受迫害,后平反。1979年冬,调郑州 师专任党委书记、校长。师专是1978年经国务批准 建立的,学校设支部,在王勇等同志带领下做了很 多工作。他去后他们继续努力把学校办好,培养出 来的师资(包括幼教师资)很受欢迎。有些学生还自 动到西藏任教,受到省市表扬。当时郑州师专在全 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几名。郑州市委、市政府给他 颁发了三十年教龄的奖状。1982年省领导又提出在 郑州师专基础上建立河南财经学院,并让他做财院 的筹备工作。但这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为了适应改 革开放的需要,他竭尽全力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 筹备财院,一方面师专照常运转,还有一届学生和 幼师班没有毕业。任务十分繁重。几经周折,才经教 育部批准建立河南财经学院。财经学院建立起来 了,他也快到离休年龄。后来成立的财院筹备组,有 四个副组长(没组长),他名列第二名,保留了他的党 委委员,没再任职。一生中办了三个大学。回顾以 往,激情难抑。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从事党政 工作和教育事业,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或 身处逆境,始终立场坚定,忠贞不渝。可以说,在他 一生中是经过疾风暴雨、艰难险阻、奋不顾身、严峻 考验的。也是兢兢业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艰苦 奋斗的一生。对党和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老骥伏 枥,壮心不已。离休后,一如既往,关心党和国家大 事,做些力所能及有益人民的事情。爱好文学,常写 些杂文之类的东西,在报刊上发表,早年写的第一 篇短篇小说《麦收》登在“冀鲁豫日报”副刊“文化生 活”上。晚年学写诗词,出版一本《桑榆诗集》。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张致远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