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嗣桐副主任医师。男,汉 族,1927年8月出生,山东省蓬莱 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二七六医院副院长。 主要业绩:约1907年,其父 母随“闯关东”大潮从山东来到大 连。随后,夫妇俩先后生下姚嗣桐和他的6个妹妹。 家里生活虽然很困难,但在勤劳母亲的照顾下,一 家人靠乞讨和打短工还可以勉强度日。但这种苦日 子又由于日本人的入侵变得更加雪上加霜。在姚嗣 桐11岁那年,父亲惨遭日本人杀害,从此也在姚嗣 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父亲去世后, 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尽管家境很困难,在母亲的 坚持下,姚嗣桐还是到学校上学,但大连的学校是 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化教育最为严重的地区,日本 人妄想靠推行奴化教育,达到统治中国的目的。于 是姚嗣桐便和初高中的隋锡曾等同学,组织了爱国 秘密组织“华夏抗日爱国社”,率领着同学们进行反 满抗日活动。以后“华夏抗日爱国社”并入由共产党 员胡福年领导的“辽东半岛青年抗日就国会”旗下, 成为辽东半岛救国救亡的主力军。他们组织受欺压 的工人罢工、破坏生产,将运往日本的商品投入大 海,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工人游行等等,有力的配合 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与日寇和“走狗”的斗争中, 姚嗣桐当场被敌人打断了鼻梁骨,被抓入狱。释放 后,又和进步同学王凡(解放后为《大连日报》主 编)、刘道新(解放后《解放军日报》主编辑)、李文旗 (解放后《大连市电视台》台长)创办秘密刊物,宣传 抗日道理,编写“渤海湾之火”登载在《大连日报》 上,对打击日寇、号召民众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46 年姚嗣桐参加了大连人民政府师范讲习所学习,半 年后就职于大连中心区小学任教。利用课堂,启发 孩子们的爱国觉悟。1947年到培养军医的旅大关东 医学院学习,18个月后被分配到旅大汽校实习。此 时,“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独子的姚 嗣桐在旅大关东医学院院长王雨田(王布君)领导 下,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第四野战军,踏上了辽沈 战役、锦州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场。在战斗中,不 顾个人安危,全力抢救伤员,荣立三等功两次。1949 年天津解放,随大军南下途中,姚嗣桐编入由刘伯 承、聂荣臻两位将军按中央命令组建特种兵战车部 队,并于1950年被任命为战车第一师卫生部卫训队 队长,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量医务工作者。1954 年任坦克一师司令部卫生所所长、主治医生。一直 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此期间,不顾危险,口对口挽 救了战友的生命,《天津日报》对此事也做了报道。 1963年任坦克一师卫生科副科长。在此期间,部队 “驻扎”农村,为当地群众开展义诊,提供医疗便利, 视群众为亲人,发挥救死扶伤的精神,深受当地群 众的好评。1969年抽调到山西省重工业厅任军管组 组长。在此期间,姚嗣桐保护了大批知识分子和领 导干部,有效的调解了派系武斗,保护了国家财产 不受损失。1970年姚嗣桐到解放军二七六医院任副 院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亲自组织带领救护队, 亲临一线,抢救灾民。无产阶级大革命期间,成功的 保护了老首长黄克诚同志。在二七六医院工作期 间,扩大了医院的规模,将100张病床增加到300张 病床,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建立了药厂。不仅解决了 资金问题,生产出四环素、土霉素等在当时市场上 急缺的药品,还为医院的扩大病种科系,购置医疗 器械提供的有利的保障。为了满足医院扩大的需 要,为医院储备力量,按卫生部的安排,组织各种学 习班,亲历日语教员,得到了解放军卫生部的通报 奖励。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王昆 研究翻译了外军医学资料,为部队提供了了解和学 习国外同行的资料。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建 立养牛、猪、鸡场和副食品加工厂,实现了生活自 给,他对革命事业贡献,为公忘私,只是奉献不讲索 取。1984年9月被批准离休。1988年9月,荣获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 军功勋荣誉勋章”及证书。离休后,姚嗣桐仍然不忘 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为休干所建立了激光门 诊,为社区无私的服务,充分的体现了一名共产党 员、一位老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在生命的最 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一直保持了一 位革命者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