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业生同志简介:

贺业生男,汉族,1929年10 月出生,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 1947年4月入伍,1947年7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新疆军区一五二野战医院院 长。 主要业绩:出身于贫苦农民 家庭,少年时期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小学时曾 担任过学生抗日救国会会长,组织儿童、学生进行 站岗、放哨、查路条和拥军拥属工作。1947年4月入 伍后,进入华东医大、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卫校学习, 1948年8月份毕业后,先后被分配到二纵队卫生部 第一医疗队、21军军医院、21军后勤部第三医疗所、 中国人民志愿军3310医院工作,历任卫生员、护士、 助理军医、军医等职务。1954年底至1962年6月, 先后在天津军医大学预科学校及上海第二军医大 学学习,1962年6月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毅然从 繁华的大上海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参加了中 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战争结束后被分配到新组建的 解放军一五二野战医院工作,历任军医、主治军医、 正副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入伍后,曾参加 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及中印边境自卫 反击战,多次立功受奖。在21军及军医大学学习期 间,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两次、学习模范两 次、渡江模范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各一次,多 次被评为五好学员,1951年被评为21军后勤模范 医务工作者,光荣出席了21军的英模代表大会。 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被授予中尉军衔,1964年晋升 为大尉军衔,曾荣获解放奖章及胜利功勋荣誉章各 一枚。1962年10月份,印军悍然在中印边界的东西 段同时向我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为此我解放军被 迫进行了自卫反击战。他们奉命来到海拔5000多米 的喀喇昆仑高原的泉水沟,建立了医疗转运站,担 负起反击战中后送伤病员的补充急救、继承性治疗 及后转任务。这里属于高海拔、高严寒地区,被人们 描述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 吹石头跑、六月飘雪花、四季穿棉袄”的高原地区, 这里的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做 出的饭菜是半生不熟,绿叶菜供应很少,住的是帐 篷,取暖用的是煤炉子,没有电灯用煤油灯照明,在 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硬是咬紧牙关, 战胜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四 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伤病员的救治和转运任务。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被调到新组建的一五二野战医 院工作,1964年至1965年,曾在后来被中央军委授 予“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光荣称号、地处海拔3700 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担任建站后的第二任站 长。这个医疗站担负着防区十多个海拔4500米以上 边防哨卡以及新藏公路沿途兵站、机务站、地方养 路段和过往人员的医疗救治任务。他们克服了各种 困难,凭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全心全意的 为边防指战员服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在担任科 主任期间,所领导的科室多次被评为四好单位、该 同志也被评选为代表,参加了新疆军区召开的学习 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担任医院的领导工 作后,经常带领医疗组上山下乡,为边防指战员和 边疆人民群众服务。在边疆的几十年里,他始终心 系边防,扎根边疆,常年奔波在千里边防线上。1968 年,他参加南疆军区从两个医院抽调的由4名医疗 骨干组成的医疗小组,赴西藏阿里且坎地区巡诊, 发现该地存在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他们在认真 调查反复核实的基础上,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 了汇报,为以后对此类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依 据。1977年夏季,该同志带领医院工作组到该院设 在昆仑山上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组织换防工作,任 务完成后在下山途中,突遇山洪暴发,汹涌湍急的 洪水冲毁了前进和后退的新藏公路,车队被困在海 拔5000多米的黑卡达板上三天三夜,因通讯条件有 限根本无法与前方和后方取得联系,军区派出的救 援分队,也因道路被冲毁无法取得联系。饥饿、寒 冷、困乏交织,他们渴了就喝点高山上流下的雪水, 饿了就用汽车兵使用的喷灯和水桶烧点半生不熟 的米汤充饥,一直坚持到洪水慢慢退了一些以后, 才弃车步行几十公里,终于赶到了前方的一个兵 站,这才脱离了危险。南疆军区为此事,特邀当地媒 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得到 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贺业生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