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照恒男,汉族,1925年5 月出生,山东沂源人,1944年12 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离休前任郑州市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 组成员。 主要业绩:历任山东省沂源 县薄板台村抗日青年先锋队队长、青年抗日救国会 会长、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干事。刘邓大军南下 时淮河大队三中队二分队副队长、行军快报主编。 河南省尉氏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宣传干事、区委书 记、区长、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南纺建公司党 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监委书记、郑州市 建筑公司党委书记。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 宣传部副部长。密县县委第一书记。郑州市油脂化 学厂党委书记。市城建局局长、书记。市委常委、农 工部长、农委主任,兼郊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党组成员。抗日战争时,他母亲被鬼子杀死,父 亲被国民党杀死,怀着深仇大恨,毅然投入革命,加 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所组织的各种斗争,抗 击日本,开展反奸反霸斗争,春耕播种等,成绩突 出。《鲁中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鲁中地区干部向 董照恒同志学习。他当选县区工作、学习、通讯三模 范,出席鲁中“三模”大会。解放战争时,参加过莱芜 战役,战地支前,评为模范运粮队,荣记一等功。参 加淮海战役,战地支前受到表扬。1952年被选为模 范区委书记。五十年代末期,承担省市大中型建筑 项目。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设备差,条件艰苦情况 下,他和工人克服困难,同甘共苦,在此期间,爱人 几次生孩子都是邻居帮忙送到医院,他很少照顾, 出色完成各项大中型工程,甲方满意,受到省市表 扬。六十年代任县委第一书记期间,积极平反冤假 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深入基层组织群众生产救灾,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路、建厂,把一个靠吃统销缺 粮县,变为卖余粮上千万斤县,受到上级表扬。七 十、八十年代,任市农委主任、农工部长兼郊委书 记、市委常委,为了郑州市的发展和群众利益,呕心 沥血,以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思想风 格,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和市民菜篮子工程(取消 鸡、鸭、鱼、肉、蛋等菜的凭票供应),受到各级领导及 市民的好评和爱戴。1983年以后,董照恒同志任郑 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他高度重视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常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工 作,在金水河的治理、紫荆山路的规划和城市供水 排污等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上,提出 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清正廉洁,下基层 调研,从来不接受招待;他忘我工作,不辞辛苦,以 致积劳成疾。退休后,尽管疾病缠身,仍然关心郑州 市的建设事业,曾就郑州市城市供水问题撰写文 章,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另外还利用市人大特 邀人员的身份,就市内积水,新密市下庄河在河内 盖房子,巩义市南河渡乡修桥等问题,撰写了数条 建议交市人代会。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坚持理 论学习,坚持锻炼和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董 照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努 力学习、勤奋工作的一生。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 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关 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坚 持原则,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他作风正派,团结 同志,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努力为群 众办实事;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政清廉,始终 按照党的纪律和党的政治生活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生活简朴,不搞特殊,保持 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 毕生精力。原开封地委书记张申评价:“想当年,在 开封地区县委书记中,董照恒和焦裕禄同志同样是 比较出色的,受到当地人民和党组织的爱戴,我永 远怀念他们。”他的业绩曾入编《河南省当代人物辞 典》、《郑州市党史》、《郑州市人大工作》刊物,中共 临沂地委党史办《老干部通讯录》,编写《难忘的记 忆》、《雪夜行军过陇海铁路》通讯、《郑州市城市供 水和农田灌溉》论文,《我在郑州工作回忆》、《我在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回忆》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