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萍同志简介:

刘寄萍 (1911 - 1983) 刘寄萍,原名刘毓林,又名刘西堂,曾用名尹明、 泳生、符竽、去病等,1911年9月出生于诸城市辛兴镇 尧村一个败落的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 教育,勤奋好学,忠厚做人,14岁曾随大姐在北京的 山东中学读初中,但因生活极其艰难,营养严重不良, 只读了一年多即被迫辍学回家。因读师范可供食宿, 1929年,刘寄萍考入聊城师范。在校期间,接触了许 多进步思想,特别受鲁迅先生著述的影响极大,初步奠 定了献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在聊城师范上学期间,刘寄萍与共产党员裴康增结 识,并曾帮助他逃脱韩复榘的追捕。1931年,他随裴 康增报考曲阜省立二师,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 二师并插到高年级读书。同年8月,刘寄萍由裴康增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曲 阜各校师生组织的抗日声援爱国活动。后因经常撰文在 济南报刊上发表,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于1932年被国民党特务 逮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用尽各 种酷刑,但刘寄萍正气凛然,始终不屈。后因裴康增叛 变出卖,他被判刑五年,关押在济南第五监狱。由于频 频受刑,致使原来的吐血病更加严重,生命垂危01934 年春,在大姐刘巨全(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和路孟 凡(路友于之弟)的帮助下,得以保外就医,回家养 病。但他自此失掉组织关系。 1933年7月,山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白色恐怖 笼罩全省,长达近三年。刘寄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乡 治病的,但他没有妥协退缩,一面在报纸上发表反蒋文 章,一面寻找党组织。后听说长江流域一带党的活动频 繁,遂决定去江南,1936年1月,在大姐的帮助下,刘 寄萍到安徽滁县参加农村合作训练班,但不久因营救一 位曾是共产党员的同事而被记过调离,后去连云港市政 筹备处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寄萍毅然动 员三名进步青年一起辞职,决定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 八路军。先辗转到达西安,在西安他有幸认识邓颖超同 志,并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不久,经邓颖超和胡乔木 介绍,刘寄萍到八路军云阳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学习 结束后,再经胡乔木和冯文彬介绍,刘寄萍和同来的三 位青年去延安,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并 化名尹明。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深入 接触了毛泽东、张闻天、刘志丹等著名革命家,亲耳聆 听他们的教诲,学习其做人原则,大大提高了思想觉 悟,坚定了革命意志。 1938年4月,刘寄萍从延安抗大结业,组织上考虑 他有在地方对敌斗争的经验,决定派他到苏北抗日前线 开展地方工作。4月底,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秘书陈 鉴波(赣榆县西南乡人)介绍,到达苏北赣榆县,经与 赣榆进步县长朱爱周联系,在县政府里做抗日宣传工 作,并被委任为县政务委员。此后,他很快与失去组织 关系的共产党员张树仁、陶君彦取得联系,并结识了进 步人士张伯阳(城小校长)、李克济(邮递员)等人。 他们以城小为基点,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为了扩大 抗日统一战线,刘寄萍向朱爱周提出抗日救国意见书, 建议加强抗日军队的政治工作。朱爱周十分赞赏,决定 成立赣榆县军警政训处,并任命刘寄萍为政训处主任。 1938年春,东北军五十七军六六七团、六六八团 在柘汪设伏,一举击溃配合日寇军事进攻、侵犯赣榆的 惯匪刘黑七部和伪张宗元部。柘汪战役后,刘寄萍、张 树仁等通过劳军,与五十七军地下党工委取得联系。不 久,地下党工委为刘寄萍、张树仁、陶君彦等三人恢复 组织关系,并领导成立中共赣榆特别支部。同年冬,赣 榆特支改属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鲁东南特委领导。12 月,中共赣榆特支撤销,成立中共赣榆党团,刘寄萍任 书记。1939年1月,赣榆党团改为中共赣榆工委,刘寄 萍任书记。同时,根据党组织决定,刘寄萍继续留任赣 榆县政府政训处主任,以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对朱 爱周军政的改造工作。政训处成立初期,人员成份比较 复杂,政训工作很难进行。同年2月县城沦陷后,刘寄 萍趁机推荐陶君彦、李克济为政训员,得到了朱爱周的 批准。工委成立后,他又多次争取鲁东南特委派党员到 赣榆任政训员,并对朱爱周积极引导、帮助,逐步打开 了政训工作的局面。同时举办青年训练班,刘寄萍、张 树仁等亲自讲课,加强了对青年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他们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并通过关系介绍部分进步青年 去岸堤干校学习,逐步壮大了党组织。其间他还主持创 办了《新赣报》、《战斗新闻》、《新闻简报》等刊物,编 印了《反对汉奸邪说》等小册子,并经常为之撰稿,在 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为宣传抗战、发动群众发挥了重 大作用。刘寄萍在领导赣榆工委的一年多时间里,牢牢 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发展壮大 抗日武装力量,灵活开展对敌斗争,为抗日战争做出积 极贡献。 1940年春,国民党煽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县长朱 爱周不幸以身殉国,国民党顽固分子董毓骊就任县长, 公开提出反共反八路军的三项措施。刘寄萍以县府政务 委员的身份予以严正驳斥,从此国共两党摩擦逐步加 剧,到7月初,县内形势日趋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 量,刘寄萍征得五地委同意后,提出了工委改组方案, 决定原工委主要负责人退出领导班子,重新组建新的工 委领导班子。不久,五地委决定调刘寄萍到地委工作, 但他当时因吐血病重,地委遂批准他暂时回家乡养病。 1940年下半年,刘寄萍回到家乡尧村。其时,由 于国民党煽动反共高潮和“肃托”等原因,诸城县委、 县工委已相继遭破坏、解体,全县形势异常严峻,尧村 附近设有日本鬼子炮楼、伪乡公所,驻扎着日伪“剿共 团”。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刘寄萍冒着生命危 险,先后发展本村高金明、高金健、高怀雨,清济庵村 杨一民等人人党,并于同年12月成立中共尧村支部。 1941年4月,共产党员徐信根据五地委安排回到诸城, 酝酿成立中共诸城特区委,不久,尧村党支部与特区委 接上关系。后来,刘寄萍的身体逐渐好转,1942年到 本村小学任教,其间积极向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 政策,并动员、介绍一部分学生参加革命。1945年, 根据滨北专署安排,刘寄萍到建国学院学习,并当选为 滨海区参议员。自尧村党支部与上级取得联系后,刘寄 萍的家就成为党的一个交通站,直到诸城解放,期间他 的妻子孙秀君为搞好交通联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 作。 日寇投降后,刘寄萍随建国学院转到临沂搞城郊工 作。其时,他的大姐刘巨全任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委 员,姐夫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主任,华东局遂派他去青 岛,了解国共和谈中国民党的内幕情况。在青岛期间, 刘寄萍不幸被姐夫软禁,但他没有消极妥协,而是借机 撰写发表了大量杂文,抨击国民党镇压人民、出卖祖国 的罪行,揭露美蒋勾结发动内战的勾当。后来,软禁逐 渐松懈,他与青岛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与开展 地下革命活动,为解放青岛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多 次到大姐家偷取国民党机密文件,摘取重要内容转交党 组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华东局失去联系,再次 失掉组织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83年,才经 中央组织部审定,为其恢复党籍。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刘寄萍在军管会的 领导下,参与接管青岛的工作,任务完成后,留在齐鲁 公司任总务处长。后又参加青岛市政府的接收组,负责 接收国民党的官办企业。建国后,刘寄萍工作之余主要 致力于文史方面的研究,由于他治学态度严谨,敢于直 抒己见,不随波逐流,因此撰写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文 史论文。他坚持原则,为人刚正不阿,从不畏惧强权, 向邪恶势力屈服,战争年代是这样,“文化大革命”中 也是如此,其间不断有“革命派”前来调查老战友们的 历史情况,有的要求按其意愿提供证明材料,但刘寄萍 总是据理力争,从不妥协,因此落了个顽冥不化的罪 名,处境更加艰难,但却保全了许多老同志免遭更大的 劫难。1983年3月27日,刘寄萍在青岛病逝,享年72 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刘寄萍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 第聂波罗的海 第聂波罗的海

    我姥爷高金键是刘寄萍发展入党的

    469 天前 (0评)
  • 华纹 华纹

    请问你的爷爷是哪位?我是寄萍老人的女儿。怎样可以相互联系

    1312 天前 (0评)
  • 爷爷的事迹 爷爷的事迹

    我爷爷是名地下党员,未恢复党籍,现在老家找到爷爷留下的信中有刘寄萍老人家的事才搜到这里

    1365 天前 (0评)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