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 - 1987) 张甦平,原名张锡智,曾用名张士琦,1913年7月 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玉皇庙村。1943年7月至1944年2 月,任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幼时在家乡小学读书,1925年考入武城高 小。1928年,他进入武城师范讲习所学习,后又考入 临清十一中学、聊城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他开始 接受党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聊城师范的师生举 行罢课示威等抗日声援活动,正在求学的他积极参加了 这一爱国运动。1932年考入济南高中,在左 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阅读了鲁迅、郭沫若、高尔基 等人的许多著作。同时,经人介绍学习了《共产党宣 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 展、阶级斗争的理论有了初步认识。 1934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政治系读书。 当时朝阳大学有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等进步团体,受其 影响,他又研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理论书 籍,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并开始倾向革命。1935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华北的侵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爆发了“一二·九” 学生爱国运动,积极投身这场运动。他参与组织 了朝阳大学救国会,并担任宣传、油印等工作,在斗争 实践中,革命觉悟得到锻炼和提高。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平“左联”的工作。 1936年秋,张学良接受东北军内中共地下党组 织的建议,在西安东城门楼设立东北军“学兵队”, 实际工作主要由中共东北军工委负责,学员多为参加 “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北平西迁学生,其中很多是共产 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张甦平受党的派遣,参加 了“学兵队”学习,不久被分配到东北军六十七军一一 七师,担任地下党小组长,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由于党对东北军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当时东北军已经 处于与红军实际停火的状态。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们与 红军取得联系,接管了一一七师国民党政治部,张娃平 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积极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抗日宣传工作。 1937年5月,根据中共东北军工委安排,张甦平去 五十七军开辟党对东北军的兵运工作,并任工委书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五十七军开赴长江流域的苏皖一带对 日作战,为便于领导,张甦平所在的一一一师成立中共 工委,曹健华(华诚一)任书记,他任组织委员,负责 开展下层官兵的工作。南京失守后,一一一师工委与东 北军工委失去联系,不久接受中共中央长江局直接领 导。1939年3月,一一一师移驻山东诸(城)、日 (照)、莒(县)地区,师工委与中共山东分局接上关 系,受山东分局领导。张甦平在一一一师的公开职务是 师参谋处的中尉译电员,与师长常恩多接触较多,得到 常的信任。常恩多是东北军中的爱国将领,长江局曾指 示师工委做好对常的统战工作,并努力掌握:改造其部 队。1940年9月,五十七军军长缪徵流与驻徐州日军签 订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协定,常恩多发觉 后,遂与三三三旅旅长万毅(中共特别党员)率全师官 兵发动了震动滨海地区的“九·二二”锄奸义举。但却 遭到蒋介石的荒谬责难,1941年2月,:东北军中的顽固 派乘常恩多病重之机,秘密扣押了万毅和我党地下工委 负责人张甦平、华诚一等人。被扣押期间,张甦平和华 诚一意志坚定,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斗争,始 终未承认组织关系,未暴露自己的身份。一个月后,敌 人终因无证据而将其释放。释放后,张甦平由于在师中 群众关系较好,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继续留在一一一 师坚持工作。 1942年8月,常恩多在国民党苏鲁战区政务处长郭 维城协助下,率一一一师2000多官兵发动“八三”事 变,宣布脱离国民党的控制。张建平与他所在的地下党 组织在行动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义后, 张娃平代表地下党组织向中共山东分局汇报了在一一一 师的工作。不久,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军区 批准,起义部队称新一一一师,并组成中共一一一师工 委,万毅任工委书记(后兼任师长),张甦平继续任工 委委员,为稳定部队做了不少工作。12月,任政治部 统战(民运、联络)科长。张甦平在东北军的6年中, 长期从事党对东北军的秘密兵运工作,坚持以党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精神去团结群众,做好统战对象的工作, 为一一一师最后转向抗日根据地并成为一支人民军队做 出应有的贡献。 1943年7月初,蒋介石让其嫡系李仙洲部代替于学 忠部占据沂鲁山区和诸、日、莒一带山区,以建立反共 基地。八路军滨海主力十三团和党领导下的新一 师,乘顽军孙焕彩部跟随于学忠撤离滨北地区之际,成 功地发动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关口战役。战役胜利后, 诸城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7月下旬,中共 滨海区委决定,重新建立中共诸城县委,同时在仁里区 宋家庄子集上宣布成立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中共 山东分局和滨海区委安排,张甦平调任县长,他成为诸 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9月,组建地方抗日武 装——诸城县大队,张甦平兼任大队长。当时诸城县各 村处在边缘地区,对敌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为扩充县大 队,张甦平曾到新一一一师请求支援枪支弹药。同年 底,通过深入做好敌伪工作,他们争取了枳沟张希贤伪 军一个排反正,全排人枪编入县大队。此后,在张娃平 领导下,县大队以近百人枪的实力,在配合主力部队、 领导区中队打击边缘区伪军的抢掠斗争中,发挥了相当 大的作用。同时,因伪军的活动范围被迫逐步缩小,对 巩固发展民选村政权,起到不小作用。诸城县的民选政 权到1944年春已达99个,比县政府成立时所控制的村 庄数扩大了三倍。为了进一步扩大根据地和打通滨海地 区同胶东地区的联系,他们还于1943年9月在马耳山 以东开辟了常山区。 从县政权建立开始,张甦平他们就重视开展对敌伪 军的工作,经常向敌伪军投送传单,在伪军军官中建立 了一些关系,以致我敌工人员可以出入仁里伪据点。其 时,仁里、许孟据点的伪军一般不敢到我控制的根据地 边缘村庄骚扰,遇到日寇出动的情报,事先还能告诉张 廷平他们。在张娃平的领导下,政府部门在反霸斗争中 积极支持群众打击恶霸和作恶多端的敌伪、保长,大大 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同时,县政府还发了生产自救 款、救济款粮和衣物,组织群众纺纱织布和从事其它副 业生产。在初步执行合理负担政策的基础上,到1943 年冬,群众普遍要求进一步推行这项政策。农民纷纷起 来揭发敌伪时期当权的地主、富农和伪村保长隐瞒的黑 地,民主政府积极支持群众的这一合理要求,替人民撑 腰,群众因此更加拥护民主政府。 为了使抗日民主政权更加广泛地代表各抗日阶层., 县政府一成立即注意团结开明绅士,经常召开开明绅士 代表人物座谈会,宣传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要求开 明士绅响应民主政府号召,积极宣传民主政府法令,教 育地主、富农拥护民主政府的双减运动和合理负担政 策,并参加拥军优属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1944年2 月,张甦平调离诸城,赴滨北专署工作。同年夏,参加 山东分局党校整风学习。抗战胜利后,张建平任山东海 州市政府民政局长、新海工委组织部长。1946年1月调 山东军区敌工部,任交际处长,负责接待国共和平谈判 执行小组的来往人员。同年7月解放战争开始后,张甦平担任济南国军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负责开展对山东战 场上东北军第12军的争取瓦解工作。1947年后,张娃 平先后担任鲁中一地委敌工部副部长、渤海军区政治部 联络部副部长、华东军区俘训军官总团副教育长兼将官 大队政委、大队长。 1949年,张甦平南下到上海,同年8月任上海市人 民政府交际处副处长,1952年11月起任上海市政府办 公厅副主任。1956年7月至1966年,任上海市人民政 府副秘书长,期间于1959年2月至1962年7月,兼任 上海市委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结束 后,1978年5月,张甦平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秘书 长,1979年6月,改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并于1983 年4月任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1985年离休后仍担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以及上海孙中山故居、宋庆 龄故居和陵园管理委员会顾问等职,继续为党的事业发 挥余热。1987年12月8日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