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波同志简介:

杨曾波 (1916 - 1946) 杨曾波,又名赵湛,1916年出生于诸城市密州街 道瓦屋庄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杨振东曾受过 专科教育,自习中医,因经常为人民群众免费医治疾病 而博得“善人”的称号;对子女要求很严,其训诫是: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对子女们的好学上进起 了很大激励作用。杨曾波幼年先求学于诸城县立第二初 小,后又升入观海书院小学。在城里上学,每天数次步 行往返,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喜欢读“锄禾日当午”和 “春种一粒粟”的古代悯农诗句,爱唱《水浒》中“赤 日炎炎似火烧”之类的歌谣,从中了解了中国劳动人民 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旧社会劳苦大众所受的深重苦 难,加上耳染目睹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中国 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逐渐萌发了 救国救民的思想。“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他 积累了很多进步书刊和画报,主动提供给同学们看,借 以激发同学们的抗日爱国热情。 1931年,杨曾波考入省立诸城十三中,他爱好体 育,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结识了不少校外进步学生。他 还经常把理发和吃早餐的钱节省下来,到书店买新书, 去图书馆阅览报刊,特别喜欢读瞿秋白、鲁迅的作品, 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和一种叫《海燕》的刊物。 他喜欢美术,尤其是木刻画,先后刻制了《乞食》、《纤 夫》、《流浪者》、《呐喊》等作品,这些作品针砭旧社会 的黑暗,揭示人间不平和国事蜩螗,寓意深远,生动活 泼,有极大的感染力。此时,在他的心灵深处,已经播 下了炽热的革命火种,迸发出追求新知和真理的巨大热 情。他喜欢写诗歌,写的诗歌大都短小精悍,但都深刻 描绘出劳动人民的艰苦和倔强的性格。曾写过一首题为 《血与汗》的诗歌: 汗,流了全身挂了满面, 分明是血, 偏说是汗! 光着脊背, 赤着脚板, 为什么 不平的事在人间? 来吧! 我们有了镢和锨, 刨平了地, 掀翻了山, 再把灰云除尽, 现出光灿的明天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值杨曾波中学毕业, 目睹日寇横行无忌,毁我河山,国家濒临危亡,他义愤 填膺,毅然为本村县立第四十七短期小学代拟了抗日救 亡的告同胞书,并亲自刻版印刷,散发张贴,极大地鼓 舞了附近村民的抗日斗争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他决心到延安参加革命。同年秋末,杨曾波与臧柏林、 徐经武一起踏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征途,12月到达延 安,接着到山西临汾第二战区随营四分校学习。1938 年2月被分配到山西新四军(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人民 武装力量)学生游击队当宣传员。同年秋到延安大学学 习,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大学毕业后,又参 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十八 集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当干事,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 传队分队长、《前线画报》社主编、延安大学秘书等职。 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活跃在抗日斗争的前 线,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直到取得抗日战 争的胜利。 1946年,杨曾波已患有严重的慢性肠炎,但他把 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于7月 14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区领导土地改革,并任香 兰区土改工作队队长。他住在新成村老贫农家中,很快 与广大贫下中农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多次召开贫下 中农座谈会,向他们讲述革命道理,宣传贯彻党中央实 行耕者有其田,建立土地法大纲的指示,以及土地革命 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起来参加斗争。在他的积极努力 下,村里很快建起贫农协会,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 内容的土改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村中的反动富农 分子却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们与区中队叛变分子以 及当地的土匪、汉奸互相勾结,妄图扑灭这场已经燃起 的革命烈火。7月21日晚,他们对工作队住址进行疯 狂突袭,正在熟睡的杨曾波与工作队员被枪声惊醒后, 奋起还击、突围,战斗十分激烈。在搏斗中,杨曾波身 中数弹,不幸牺牲,时年30岁。 新成村人民土改翻身后,为纪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 战士,特将村名改为曾波屯。 杨曾波牺牲后,他的母校——原省立诸城十三中学 老校长刘少青老师亲自撰写挽词,对杨曾波给予高度评 价: 密州廉洁官员著,先是其父刘统勋,继是其子刘石 庵。 诸城革命烈士多,前有学兄王尽美,后有学弟杨曾 波。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杨曾波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