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程男,汉族,1916年12 月出生,四川云阳人,1938年10 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7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财务科 副科长、机务站副站长。 主要业绩:1938年10月在 河南永城县中队参加革命,历任 战士、班长.1940年4月淮北抗 战大学学习,任事务长、副官:1945年5月任淮北总 兵站运输股股长及合作社主任;1946年6月任华东 总供给部北撤山东仓库管理股股长;1948年12月 任华东局警卫旅军械股股长;1950年7月任上海市 公安局财务处财产科科长;1952年5月任上海农场 供销科运输队长、副科长:1957年12月任上海市劳 改局行政科副科长;1958年4月任上海市门茅岭农 场财务科副科长,机务站副站长等职:1983年12月 离休至今。1938年秋,去河南永城县永城中队参加 抗日队伍,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正面硬拼,肯定 要吃亏的,所以他们就去偷袭日军。在离永城县二 十多里地的一个镇上有一个日军据点,有一天晚上 他带了十几个人,步行到这个据点外,他们进行了分 工,一部分人装着佯攻,他和其他几位战友从两侧对 据点进行迂回,当时他从侧面爬上房顶,对出屋的日 军用机枪进行扫射,打死了一批鬼子,等鬼子还未回 过神来,他们已经开始后撤,回到他们住地,大伙都 感到非常痛快,大长了他们的抗战志气,灭了敌人的 锐气,中队长表扬他们打得好。有了这次偷袭的经 验,他们就经常对日军据点进行袭击,打得日寇心惊 胆战,魂飞丧胆。他是1940年4月由渭阳独立团任 连长时调到淮北抗大的,当时抗大主要是培训地方 干部,简称地干部队。每期200人左右,每期三个月 共办十多期。组织要他当事务长。他去了以后,发现 同志们吃得很艰苦,吃不饱,粮食也比较紧张,每天 三分钱的伙食标准总是不够,他就想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通过观察后他发现,同志们主要是因为肚子没 有“油水”的缘故,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就决定找财务 要求借给他二个月学员的伙食费,来解决伙食。随 后他去老乡那里买了四头猪,回来就杀了二头。经 过这样的伙食调整,逐步使粮食省了,伙食也好了, 同志们也满意,领导也进行表扬,然后兄弟单位也来 参观,要他介绍搞好伙食的经验。解放初,为了安置 上海的游民等人员,上海在黄海边办起了一个农场, 叫上海农场,当时的物资供应多数要靠上海解决。 为此,领导叫他创办一个水运船队,他就招兵买马一 条一条地发展,还挑选水上运输人员,经过一年多时 间的努力,已发展到十多条木质驳船,总吨位在800 多吨,组织上又调了一艘拖船(150匹马力的广西 轮),从而解决了农场的生活用品、煤炭等运输,把棉 花等物资运送到芜湖、镇江等地,从而解决了农场的 运输问题。1958年在上海市劳改局当行政科科长 时,汤镛(农场党委书记)向局里借调他用三个月,建 立一支白茅岭船队,可是这一借就借到1983年12 月离休为止,一直在白茅岭农场工作。到农场后, 1957年调进15吨木驳一艘,又调进拖船一艘;1958 年到无锡船厂造码头驳一艘40吨,西章船三艘,每 艘30吨;1959年向芜湖调二艘25吨木驳,这样船 队初具规模。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调回农场. 1973年8月又调回船队工作。计划经济时代,农场 的物资供应主要由上海解决,他又向领导提出扩建 船队的建议,得到领导的同意。拖轮由60匹拖轮改 建为钢质拖轮,马力也增至120匹。为了解决农场 运输问题,从1972年开始增设铁驳的情况下,到 1978年是船队的船只最多的时候,铁木驳17艘,载 量824吨,又建造拖轮一艘为150马力和一艘自行 运货的机帆船,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农场和两个阀门 厂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如煤、化肥、钢材、水泥、 铜棒、焦炭等,同时还为场外每年运货约2-3万吨, 增收节支,在担任船队负责人期间,船队从未发生重 大事故,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船队在上海的停靠也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上海的 码头问题,争取领导和局里的支持,他也积极与上海 港务部门联系,取得港务等部门的批准,在苏州河、 西藏路桥旁建造码头一座,这样船泊的停靠问题解 决了,船员的生活用水也得到了保证。1965年年初, 被调到农场山西残老队。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 这些残老人员不被重视。到残老队后,为了让这些 残老过好晚年生活,组织他们从事轻微的劳动,栽 树、种花、种竹子、打扫环境等,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和 爱国主义教育,改变他们的陋习,开展有益身心健康 的文娱活动。60年代配收录机;70年代配黑白电视 机;80年代初配彩电,开设医务室,有病及时治疗, 重病的专人护理照顾,伙食也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 残老们反映说:我们现在吃、穿不愁,享共产党的福, 我们死也不忘共产党的恩情。1973年8月调到船队 去时,大家含泪在路边送行,场面实属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