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典(1883年-1942年),又名孙传 经。原籍峄县,后迁居兰陵镇西南圩村。因 以裁缝为业,群众习称“孙裁缝”。 孙仲典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 会,身分暴露后被捕,关押在徐州监狱,在 狱中结识张苇村。1925年春特释出狱,便 和车志远、王思玷等人参加袁永平的武装 起义。在袁永平被诱杀、起义军溃散之时, 孙仲典和王思玷等人率其余部转战抱犊崮 山区。1926年王思玷在孔庄遇难,孙仲典 和车志远、张洪勋等人分散隐蔽,孙仲典回 到兰陵重操旧业。1928年帮助王思璞、王 思瑕恢复因匪乱而停办的兰陵小学,为学 生修房子,买课本,做校服。同时和王思璞 等人办起平民夜校,孙仲典任校长,主动捐 资购买课本、灯油、粉笔等。有次兰陵西南 圩围墙被大雨淋塌一段,群众担心匪患。他 独自到地主王家衡家,说服其出牛车拉土, 出麦草踩墙j事成后,群众都说:“孙裁缝真 是穷兄弟们的贴心人。” 1936年孙仲典受熟人之邀,到济南苇 村中学担任传达,广泛接触进步学生和教 师。七七事变后辞职回乡,同年8月参加抗 日义勇军,中共地下工作者崔介、韩去非等 到兰陵开展工作,均受到孙仲典的热情协 助。1938年3月16日,日军飞机轰炸兰 陵,群心慌慌,不知所措。孙仲典带领邻居 逃难到码头、郯城、沭阳等地,一路上找房 子,求铺革,借粮食,忙里忙外。回乡不久, 适逢临郯青年救国十七分团成立。他立即 跑到横山,要求以老年身分加入青救团,被 誉为“老青年”、“老积极”。1940年在兰陵 区动委会任交通员,经常步行百余里到涌 泉青救团县团部请示汇报工作。他扮成买 卖人,挑着烟叶担子,走村串乡了解敌情。 1941年10月日伪军大“扫荡”,组织上动 员他随主力转移。他说:“我这么大年纪,怕 什么!”就一个人留下来,坚持斗争。后转移 到邳县北部活动。1941年春,因叛徒出卖, 孙仲典在邳县北部连防山被日伪军逮去。 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敌人一根一根地拔 他的胡须,致使满脸流血,孙仲典仍痛斥敌 人,直到生命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