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辉 (1876一1939年) 字蕴山, 高青县元河乡武刘庄人。幼时从学,少年 中秀才后,经考不第,遂无意仕途,执教于乡村。 辛亥革命爆发后, 他积极响应,带头剪掉辫子。民国成立后,出任县劝学所所 长, 极力主张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普通教育。在其倡导下,1912年,高苑县乡村小 学由10多处发展到40处。1913年,刘蕴山力排众议,在高城创办第一所县立女子小 学, 亲自动员女子入学。1924年县劝学所改为县教育局,刘蕴山任教育局长,仍以 推行普通教育为己任。 并多次培训私塾中的青年教师, 使之转为小学教师。 至 1929年高苑小学达77处(包括完全小学2处),入校学生2133人。 1930年, 刘蕴山出任高苑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当时学校只有学生50余人.为扩 大校舍, 广开生源,他将学校从北门外长乐书院旧址迁到西门里当铺内,并深入农 户动员家长送子女人学, 遇家境贫困者,便解囊相助。由于其训育有方,高苑第一 小学迅速扩大到7个班、171名学生。 刘蕴山学识渊博, 性情刚直,乐于提携后进,攫育人才。高青县许多知名人士如孙 健萍、孙明光、郑自修、李苦争、马勋臣等均出其门下。其德行、学识深得学生 尊敬,几十年后,学子们一提起蕴山先生仍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1933年刘蕴山曾参与续修《高苑县志》. 1934年被推举为高苑县商会会长。 1937年后, 因时局混乱,回乡隐居。1939年日军侵占高苑后,企图借刘蕴山的威望 为之服务,遭其拒绝。后日伪将刘裹挟入城,迫其就范,他便躲在朋友家中,托病不 出。日伪时常寻机谩骂、羞辱,为保持民族气节,于是年绝食而终,享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