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文,男,1926年4月出生,山东省金乡县城关镇人。1941年9月参加革命,194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刘少奇秘书,《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 姚力文 男,汉族,1926年4月出生,金乡县金乡镇人。中共 党员,高级编辑。原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同志秘书,《人民日报》 编辑部农村部部长。 1941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冀鲁豫边区鲁西南专署文教科 科员,194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调中共冀鲁豫区党委 机关报工作,历任编辑、记者、编辑组长,1948年11月调《人民日 报》(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编辑部,1949年3月进驻北京。建国后 被中央党报任命为第一批驻省首席记者(后改称驻省记者站站 长)。1958年5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组研究员,1959年5月 任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秘书。“文革”中受到冲击,被专政8年,1975 年5月下放到山东省兖州拖拉机厂工作。1977年8月调回《人民 日报》编辑部,先后任农村部副主任、主任。1987年晋升为高级编 辑,行政级别正厅(局)级。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 家荣誉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47年撰写的“阳谷农民翻身插话”、“拥军桥”等通讯、特写 得到刘邓大军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表扬,并因此获冀鲁豫报社一 等模范荣誉称号。建国初期,反映老区农村新生活的通讯“民主之家”在《人民日报》一版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并被香港进步报转 载;反映藏族风情和人民喜悦之情的“解放后的拉卜楞”、“藏民歌 唱毛主席”等七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发表不久,就以《藏民歌唱 毛主席》为书名被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弊端的 长篇通讯“是谁造成贫困和灾难?”发表后人选高中语文课本。 1951年2月作为随军记者赴朝参战,“战斗在敌人心脏”、“钢 铁战士曹希泉”、“一个铁匠变成志愿军勇士”等战地通讯引起国 内外读者共鸣。195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 会议报道,“让太平洋两岸开遍和平友谊之花”的报道得到新闻界 领导高度赞赏。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后继续在新闻界辛勤耕耘,撰写了大量 反映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生活变化的调研报告,1982年所写的 “集体经济获得新活力”荣获农村改革十周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1980年作为刘少奇著作研究组第一任负责人,参与和组织了《刘 少奇选集》(上卷)的编辑整理和事实校正工作,所写的“党和人民 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党政治改革的思想先驱”、“公仆风范留人 间”、“感受少奇同志民主务实风格”等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 《中国改革报》、《嘹望》、《炎黄春秋》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