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阳(1917~1962.4),泰安市山阳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3岁丧父,6岁丧母,被姑母收养,后上学至高小。 1938年1月,文阳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转战泰莱地区和沂蒙山区,作战勇敢,不怕牺牲。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中共蒙阴县委秘书。1950年,任蒙阴县城郊区委书记。1951年,升任中共沂水地委秘书科科长。1952年12月,调任中共莒县县委宣传部长。1956年5月,在中共莒县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县委副书记。1957年6月,始任莒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担任领导职务后,文阳善于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常把群众的衣食住行挂在心头,深入农村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全县大炼钢铁,开采矿山,大办食堂,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文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曾多次向县委提建议,认为这样搞不是干社会主义,在县委上报的一些虚报数字上,拒绝签字盖章。一次,在洛河、罗米庄检查工作时,文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群众是“六无”(无锅、无床、无柴、无粮、无磨、无鏊子)、“一光”(全光),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党要对人民负责……文阳的这些建议和主张,立即遭到一些人的打击,给其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1960年2月,被免去县委书记处书记(保留县委委员)职务,工资降两级。 在这种情况下,文阳仍然坚持工作,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病。病重期间,他还坚持参加一些重大活动。1962年1月,文阳手术后不久,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还坚持去临沂地区开会。回来后病情加剧,自此,一病不起。 1962年4月7日,县委遵照省、地委的指示,撤销了对文阳所作“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结论,取消了“撤销县委书记处书记、工资降两级”的处分,恢复原职和原工资等级,补发所扣工资。但文阳已经病危,再也不能参加工作了。4月13日,文阳逝世。遵照其生前“死后不回故土,不离开莒县人民,埋葬浮来山”的嘱咐,县委将其安葬在浮来山前,并立碑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