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德同志简介:

刘可德,男,1925年8月出生,194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胶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胶县县委顾问、胶州市老龄委主任,于2011年9月24日10时38分在胶州逝世,享年86岁。参 军刘可德 1925年我出生在龙口(黄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3岁那年,父亲在军阀和地主的重重盘剥下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那时,家里上有我的母亲,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我成了家里唯一的壮劳力。1939年,我的母亲不顾家庭贫寒,毅然把我送进学堂学习。因为她知道,只有识字才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现在看来,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魄力做出如此决定。后来,母亲的愿望最终实现了,或许当年她把我送进学堂只是希望我能够认个字,识个账本,做个小本生意什么的。但是在学堂的三年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当时的新思想、新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我的人生信仰开始逐渐明晰,命运的轨迹从此发生改变。1942年,家庭的贫困迫使我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家里务农,那时正值日寇肆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亲们组织起自卫团,我任分队长。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村里的党员,使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1944年8月25日,那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在时君岱、刘可能两位同志的介绍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秋,我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里的党组织派人动员大家参军,我是党员,所以我第一个响应,负责同志要求我们先回家征求家人的意见。回家后,我把想法说了,弟弟很支持我。可母亲很难接受,忍不住直流泪,因为她怕我有什么三长两短,更怕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我的母亲喃喃地说: “你怎么舍得了我?你怎么舍得了刚过门的媳妇?你怎么舍得了这个家?你还没孩子,要是出了事,让我怎么向你爹交代?”那时我和我的夫人刚结婚不到两年,我有点犹豫了。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夫人,我的夫人虽然不是 党员,但却是党的坚决拥护者,那时是她给我了坚强的支持。她说: “咱的地是党给的,跟着党走肯定错不了。参军是为咱们老百姓谋福利,家里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咱妈妈。”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发现母亲早就坐在了门口,估计是怕我参军,于是我扛起铁锨从屋里出来,母亲看我拿着农具,心放下了一大半,静静地回到屋里。 到了地里,我也无心耕作,左顾右盼,等着军队的同志来招兵。接近晌午,锣鼓声由远而近,我知道他们来了,把铁锨往地里一插飞奔过去……后来,我夫人告诉我,那天听到锣鼓声后,母亲急匆匆地赶来,看到的只有那把铁锨孤零零立在田里,无力地坐在地上,不住地流泪…. 那天村里十几个青年应招参军,最终只有我和另一个青年入伍,其他人或因为身体原因或是家人不忍离去而退缩。走的那天,区里召开欢送大会,我的夫人去给我送行,并代表家属讲话。我看到我的母亲在人群之外默默地注视着我,默默地为我祈祷,望着我远去…一 1947年2月,我被正式编人北海专署警卫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母亲伫立在远处的身影和我的夫人那倔强不让眼泪流出的眼神。这一幕现在越来越清晰,如果当时我的母亲执意不让我走,如同当年她执意让我入学堂那样,或许我的人生又是另一副模样。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参加革命后我转战胶东地区,最后落户胶州,很少有机会探望母亲,母亲对我的付出我难以回报,我只有通过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去报答她老人家,让和我的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地生活。我参加工作60余年,从未向党提出过任何过分要求,从未愧对过人民群众,从未一丝懈怠于工作,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两袖清风地为官。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刘可德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