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如同志简介:

赵卓如,1915年10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幼年就读村塾,后到 南杨集高小就读。1937年,于省立淮阳师范毕业。1938年4月8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党政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从事党的革命斗争。 赵卓如的青年时代是在军阀混战,外敌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 度过的。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危难,引起了他对旧社会 黑暗腐朽现状的不满,热切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早在淮阳师范上学 时,他就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读书会”,广阅进步书籍,倍加关心国事, 积极投入蓬勃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为声援北平“一二九’’学 生爱国运动,参加淮阳各校举行的游行示威,并痛打压制抗日救亡活 动的反动校长李奉璋。 1937年,赵卓如从淮阳师范毕业后,受聘到沈丘一小任教,时值 “七·七,,事变爆发,强敌入侵,国难当头。他与一些进步同学互通 音讯,明来暗往,探索救国之道。曾拟赴延安学习,后因事未果。此 后被委任为沈丘槐店五小校长。1938年4月,中共开封市委组织的光 明话剧团到沈丘公演,宣传抗日。赵卓如热情接待话剧团,并积极协 助开展工作和宣传,旋被剧团党支部杜杰、林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7月,到中共西华特委接组织关系,在特委抗敌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又 被派回沈丘。1938年9月,与贾达夫等组建中共沈丘县委,贾达夫任 书记,赵卓如任组织部长。从此,中共沈丘县委开始领导沈、项(项城 当时未设县委,党的工作由沈丘县委领导)两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并致 力党的地下组织建设,在此期间,赵卓如领导界首西部地区的抗日斗 争。 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局逆转。沈丘国民党县长张国 修扬言逮捕赵卓如。为安全计,经报请中共豫东特委批准,赵卓如转 移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在联合中学当教员,后任总务科长, 参加了“六一’’反扫荡战斗。9月,调任边区党委机关总支部书记、政 治指导员。1941年元月,调任中共淮阳县委副书记兼水东游击支队政 委,参加了安子岭战斗。2月底,调任中共永城县委宣传部长、特务连 指导员,开始反顽斗争,参加了丁楼战斗。4月,任中共毫县县委宣传 部长。5月,调回边区党委,参加反扫荡战斗。后部队撤到津浦路东, 在临涣集南与日寇发生遭遇战。7月,调任中共铜山县委书记,开辟和 发展铜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詹家湖、洪楼、赵圩子粉碎敌人九路 扫荡等战斗。1942年5月,任中共睢宁县委书记。9月,任地委敌工 科长。1943年初,开辟睢宿,任中共睢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参加 了袁庄战斗、蔡集战斗、袁圩子战斗、柳园战斗以及粉碎韩德勤三十 三师侵犯的多次战斗,开辟了睢宿县,打通了邳睢铜和皖东北的联系。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蒋介石指使郝鹏举进占徐州后,妄图打通徐(州) 济(南)铁路发动津浦战役,赵卓如陪同宋时轮参谋长与郝鹏举会谈。 此后,即以陈毅司令员代表名义驻郝鹏举司令部,三次参加郝鹏举与 陈毅司令员、饶漱石政委、舒同主任的会谈,为促使郝鹏举率部起义 作出了贡献,受到华中分局的传令嘉奖。之后,又回徐州工作委员会 工作。 解放战争开始后,调山东野战军政治部工作。1946年底,华野、 山野合并,调任华野政治部敌工部第一科长。曾参加鲁南战役、莱芜 战役、孟良崮战役。1947年7月,华野西线兵团成立,调任兵团政治 部工作,参加了济宁、沙土集等战役。9月,留豫皖苏军区工作,奉命 开辟沙南,任中共沈丘县委书记。当时,沈丘境内敌顽猖獗,形势严 峻。先后指挥小李营战斗、小欧营战斗,重创顽敌。最后于1947年12 月下旬的韩湾战斗中彻底击溃敌人,打开了解放沈丘的新局面。 1948年4月,调任豫皖苏军区敌工部副部长。参加开封战役、睢 杞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成立,调 任军政治部秘书处长,4月,随军南下,先后参加渡江作战、马金岭战 斗和衡宝战役。11月,调任四川泸洲军管会财经处长。12月,调任宜 宾地委常委、副专员。1950年2月,十八军进藏,调回十八军军部, 任康藏问题研究室政策组组长。6月,调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54年,调军委政治学院任政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1959年, 调军委高等军事学院任政治教员、外训系教研室主任,直至1970年初。 1970年2月,调任四川省军区副政委。到任不久,即分工负责襄 渝铁路西段的筑路工程,任会战指挥部政委。当时“左’’的思潮泛滥, 形式主义盛行。但筑路器材奇缺,十多万民工的食宿、医疗等实际问 题有待解决,从各地调去的干部、民工意见分歧很大,工程艰巨,工 作难做。赵卓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统一思想,搞好团结,实事求 是地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实效,受到广大干部、民工的赞扬和拥护。 1971年,赵卓如奉命任《四川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他大力 排除派性干扰,落实政策,实事求是予以结论,大胆解放原报社社长 和一批编辑、记者,安排适当工作,使《四川日报》工作重新走上正 轨。 1972年5月,成都军区、四川省委派赵卓如到一三二工厂任工作 组组长。这个厂是国务院领导的军事工厂,情况复杂,矛盾较多。赵 卓如到任后,为实现联合,解放干部,恢复各级党组织和车间行政生 产组织,经常夙兴夜寐,有时通宵达旦,做了大量工作,使生产得到 一定程度的恢复。他还向省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从根本上 解决该厂的问题。 1974年,所谓批邓之初,赵卓如即认为是“失策”。“四人帮”拼凑 毛主席的话编印的《中央四号文件》,他发现破绽,表示怀疑。在“批 邓’’风越吹越大的情况下,他愤然借故离开成都去北京。1976年4月 5日,广大革命群众为悼念周总理被“四人帮”诬为“反革命事件”, 进行残酷镇压,赵卓如认为是“国际共运史上罕见的倒行逆施’’。四川 省涪陵军分区独七团副参谋长杨廷贵上书毛主席,反对批邓,被诬为 现行反革命被关押起来。赵卓如不顾风险,要求为杨平反。几经曲折, 最后报叶帅作了重要批示,杨始得到彻底平反。 党的长期教育和几十年革命斗争的锻炼以及好学深思,使卓如对 问题认识比较尖锐深刻。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赵卓如旗帜鲜 明,立场坚定,在传达中央打招呼会议后的讨论会上,他认为中央文 革小组没好人,康生也有很多错误(此时康生未被揭露)。所有这些, 后来均被列为其“罪状”。成都军区主要领导人派工作组进驻四川省军 区,借批判“四人帮”之机,在省军区常委会议上多次对赵卓如进行 批判。赵卓如据理力辩,会议陷入僵局。成都军区领导还准备召开四 川省军区党委扩大会议(扩大到军分区)进行批判。到党的十一大后, 中央揭发了成都军区领导人的问题,会议才被迫停止。到1978年,贯 彻军委全会及全军政工会议精神,对赵卓如的迫害才得到彻底纠正。 后来,成都军区改组。新的领导班子正确地评价了赵卓如同志, 认为赵卓如很有工作能力,对“左”倾路线一直是抵制的,仍留其在 部队工作。赵卓如继续任省军区副政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83年,因强调干部年轻化,赵卓如主动请求离休。经中央军委 批准,按正军职离休。 2014年4月5日,赵卓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解放军309 医院逝世,享年99岁。

纪念文章:5

主页管理:深秋的

我是赵卓如的晚辈

入驻晚辈
  • 深秋的
    深秋的
  • 柴进
    柴进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