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耀,1919年9月生于山西省太行山和顺县横岭镇壁子村一个农 民家庭。幼年时经常随父母下地劳动,由于家境不好,12岁时才到本 村小学读书。他天姿聪颖,成绩优异,15岁时在亲戚的资助下进入横 岭镇学校读高小。 在学校,樊耀勤奋好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进校第二年, 樊耀结识了以办学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的地下党员杨士清(解 放后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闻绍宇等老师。在他们的帮助和教 导下,樊耀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参加学生讨论会,逐步了解到外边世 界的情况,懂得了贫苦人受剥削、社会不公平、抗日救亡等道理。特 别在杨士清老师的影响和介绍下,樊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 组织一一反帝大同盟。通过地下党的进一步教育,他了解了中国共产 党、红军长征和反对帝国主义等革命道理。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宣传 队,在同学、农民和商人中宣传抗日救亡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在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樊耀组织进步同学,利用夜晚印制革命传单, 张贴标语,宣传抗日和反对封建剥削,并把传单散发到集镇和农村。 有一次,他和同学还把传单散发到恶霸地主吴寿臣家里,吓得其全家 半个月不敢出门。樊耀还与地下党的老师一起,到集市、煤场组织农 民和工人夜校,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农民反对闫锡山的高“征税’’斗 争。在樊耀的努力下,全班23名同学,有20名秘密参加了“反帝大 同盟”,以后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为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做出了贡 献,有的同学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我国军民开 始全面抗战。山西太原沦陷后,樊耀同志的老家和顺县也被日军占领。 1937年5月,樊耀同志被迫中断学业,参加了由中共领导的横岭抗日 自卫队,担任宣传干事,7月担任自民队民兵连长。1938年元月,由 杨士清和郝全林介绍,樊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为中国革命 奋斗到底的愿望。 1940年8月,八路军和晋冀鲁豫抗日政府,在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 怀和左权副参谋长的领导下,开展了抗日“百团大战”。8月底,樊耀 同志按照上级的要求,带领40名县大队队员,配合八路军参加了交通 破袭战。他们步行350里,到达正太铁路寿阳县芹泉附近,扒毁铁路 五处30里长,挖毁公路十处40里。他们还把铁轨和枕木抬到远处分 别埋掉。9月25日,樊耀同志又奉命带领县大队,配合八路军参加了 榆(社)辽(县)战役,经过4天的激战,收复榆社县城,歼灭敌伪 军1100人。经过“百团大战’’后,使榆社、昔阳、和顺及辽县相邻4 县的农村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日敌伪也只是龟缩在县城和部分集市 据点。 1942年5月,占据太原的日军,对太行山区开展了更为残酷的铁壁 合围“大扫荡”。日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实行“三光”政策。如日 军在和顺县柳树村,逐户搜捕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把手无寸铁 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集中在村口,用机枪扫射,枪杀130多名农民。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愤怒。当地的八路军积极组织 人民进行“反扫荡’’。樊耀同志所在的和顺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开展了地雷战、伏击战、麻雀战,利用有利地形与日伪军进行 周旋。6月中旬,时任和顺县民兵营副营长的樊耀同志按上级的要求, 带领民兵200人,到和顺县与昔阳县交界处去阻击日军。民兵营在昔 阳县东山口,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日伪军一天一夜,战斗打得非常艰 苦,一天一夜只吃了一顿饭,步枪子弹、地雷和手榴弹也快打完了, 民兵营也牺牲了60多人,但他们没有后退半步。第二天中午,八路军 独立4营3连增援到达,民兵营又配合八路军把日伪军反包围。樊耀 又带领民兵营主动出击,打死日伪军80多人,俘虏伪军30人。八路 军把100多名日军全部消灭。这次战斗中,民兵营缴获战刀两把,步 枪107支,机枪两挺。“反扫荡”胜利后,由于樊耀同志和民兵营不怕 牺牲,阻击日军并将其消灭,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的正面作战,受到 山西省二分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嘉奖,奖励樊耀手枪一支,记大功一次。 给民兵营记集体一等功。奖励民兵营新式步枪60支,机枪一挺。另外, 还奖励樊耀家庭小米100斤,并由抗日民主政府刘县长亲自送到家中。 1944年2月,樊耀又被调到和顺县武委会任副主任。1946年冬, 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刘邓大军南下部队,被编入十五军二团一营,任 副营长、教导员。1947年,随二野部到达沈丘和临泉后,为了巩固后 方根据地,被组织安排留守临泉,参加干部教导团,帮助建立地方民 主政权。1947年5月,樊耀先后在城南区和泉阳区任政委。1948年, 淮海战役前夕,临泉成立支前指挥部,他又被任命为政委。在他的努 力下,临泉县组织担架1500副,动员民工13万人,组织粮食40万斤, 他还两次带队到宿县,把物资送到前线,有力地支持了淮海战役。1952 年后,樊耀同志先后任中共临泉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 1954年3月,樊耀被调到界首县任县委书记。界首县在解放前是 有名的“小上海’’,商贸流通,手工业基础好。通过调查研究,找工商 界人士谈话,樊耀认为:界首不但要抓农业,而且还可以重点抓手工 业。在1955年的县委会议上,他提出发展界首生产和经济,要农业和 工业并举,“两条腿’’走路,他的提议得到县委全体同志的支持。在会 后,他还专程到阜阳地委做了汇报。接着,他就带领界首县委和政府 的同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扶持工商界人士,组建了 铁业社、木业社、机械厂、酒厂、陶瓷厂和面粉厂,第二年又上马和 扩建了发电厂、葡萄酒厂、针织社等工业,还扩建了骡马交易市场。 1958年4月,在安徽省工业产品展览会上,界首有轴承、机油泵等41 件产品参加展览,受到好评,省委在第七次扩大会议期间,专门组织 代表进行参观。195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等领导 专程到界首,视察发展工业的做法和情况,肯定了界首发展生产和经 济的“两条腿’’走路,以及注重发展工业的做法,并要求省委曾希圣 书记和省长张恺凡组织人员认真总结,向界首学习,抓好县级的生产 和经济。当时,界首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带动全省和恢复经济的作用。 樊耀同志在此期间,功不可没。 1968年7月,沿淮流域普降暴雨,水患成灾。淮河水位已超过建 国以来的最高水位,阜南县南部的淮堤和洪堤有多处破坝决口,曹集、 地城、黄岗和方集一片汪洋,60多万亩土地被淹。樊耀同志时任阜南 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时期,阜 南县的一些造反派在大水天灾面前,还在大喊大叫抓“革命”,利用派 性与一些老干部纠缠。樊耀同志配合当时的革委会主任、军代表李璋 煜,力挽狂澜,排除干扰,及时向省地的主要领导汇报了阜南的真实 灾情,把抗洪救灾放在重要日程。在他和几位老干部的努力下,阜南 县按照省地委的要求,成立了抗洪指挥部,组织选派县直和区乡干部 600多人到抗洪第一线,帮助群众搬迁,开展救灾。阜南县的抗洪救灾 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中央和国务院派出空军向阜南空投物资,解放军 的舟桥部队开到阜南抗洪抢险,帮助群众搬迁。樊耀在抗洪救灾前期 被安排在县指挥部,负责收集情况,了解灾情,调度物质,20天没有 离开岗位。中后期又到阜南的淮堤、洪堤检查救灾情况,组织救助。8 月下旬,在方集他与区里的同志用4天时间将26公里长的洪河大堤和 洪河大沟南堤察看了两遍。每到一处,他都检查堤段的安全,还走到 灾民集中处问寒问暖。方集区一带解放初期原属临泉县,地方的同志 和农民都很熟悉樊耀同志,见面大家都还喊他“樊政委”。在方集的第 七天,县里召开紧急会议,樊耀按要求立即回了县城,第二天原计划 坐船到方集洪河大堤的3个灾民点没有去成。可在第二天,又刮起大 风,下起大雨,3个灾民点的干部和群众没有见到“老政委”,都感到 很遗憾,群众中还传说:“山西老樊被大水冲走了’’,大水过后,临泉 县和界首县的一些老同志还打电话询问樊耀的情况。7月31日,阜南 县在李璋煜、樊耀、胡春迎等同志的努力下,组织10万灾民安全转移, 没有一人死亡。8月份,又组织开展生产生活救灾。10月初,樊耀受 阜南县的委托,又到阜阳和合肥,向省地主要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国 家的物资和经济支持。1968年冬,全县组织民工25.1万人上工,修复 水毁堤坝,完成土方261.7万立方米。此次出工复堤,不但修复加固 了堤坝,而且还着重解决了20多万民工和他们家庭的生活问题,使沿 淮洪绝大多数灾民免遭了饥饿,同时也对维护稳定和安定民心起到了 重要作用。至今,阜南县方集一带的人民,还流传着“樊政委”防洪 救灾的故事,以及“山西老樊被大水冲走”的讹传佳话。 樊耀,1952年至1953年任中共临泉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 记;1954年至1966年任中共界首县县委副书记、书记;1966年至1979 年任中共阜南县县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党组书记;1980 年离休。 1996年3月31日,樊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