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同志简介:

王建安,祖籍山西省洪洞县。1917年生于一户富裕农民家庭。他弟兄5人,排行最小,自幼读书,聪颖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7岁那年,他离开了年迈的老母亲到外地读书,大学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底,他怀着抗日救国的愿望,弃学从戎,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直机关从事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随部队转战晋冀鲁各个抗日战场,直到在鲁南独立支队任敌工股长兼铁道大队敌工干事时,为国损躯,年仅26岁。 1939年10月,王建安随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抵达鲁南。师首长根据他在大学时已掌握日语的特长,让他改做敌军工作。1941年6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鲁南支部”成立后,他奉命前去从事培训日本和朝鲜籍盟员的工作,颇有成绩,使绝大部分盟员走上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道路。 鲁南军区城工部建立后,他又调入该部从事敌军工作,充分发挥精通日语的有利条件,积极带领反战盟员瓦解日军,深入各支抗日武装部队指导和检查敌军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搞得非常出色,使许多据点的日军丧失了战斗力,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2年7月,刘少奇在山东检查工作后,准备经过鲁南返回延安。事前,军区派王建安到鲁南铁道大队和微湖大队活动区的津浦铁路两侧及微山湖畔一带,检查敌军工作,协助这一地区的抗日军民开辟交通线。由于他不懈地努力,在这一带的党政军民的配合下,很快查清了敌伪顽军反动势力的分布情况,并对交通线上的日、伪据点做了大量的分化瓦解工作,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使这里的抗日斗争形势有很大的好转,为刘少奇等大批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安全跨过津浦路、微山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年8月,刘少奇等在鲁南铁道大队和微湖大队的护送下,横跨敌人严密封销的津浦铁路,踏上返回延安的征途之后,王建安奉军区命令留在鲁南,从事独立支队的筹建工作。同时,积极指导’铁道大队开展敌军工作,为保卫由华东、华中通往延安的交通线做了大量工作。 1942年10月,鲁南军区遵照刘少奇的指示,将活动于鲁南津浦铁路两侧的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沛滕边县大队和文峰大队合编为鲁南独立支队,调原沂河支队副政委孟昭煜和赵若华(赵明伟)前来筹建。同年底,鲁南独立支队正式建立,王建安任支队敌工股长兼二大队(即鲁南铁道大队)敌工干事。 鲁南独立支队建立后,因其所属4个大队都活动在敌占区和游击区,对敌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各部仍分散活动。王建安按照支队的部署,冒着极大的危险,穿据点、过封锁线,深入各部宣传我党的统战方针和瓦解敌军政策,检查和指导工作。他充分运用和发挥他那丰富的对敌斗争知识和高昂的抗日热情,举办日语训练班,培训敌工骨干,亲自书写瓦解日军的标语、传单,率领队员和我军情报人员秘密地到敌据点散发。他利用广播筒或移动电话用日语对敌通话,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方针和政策,深入敌占区同各阶层的人士接触,广交朋友,团结了大批的爱国人士共同抗日。他善于做敌伪家属人员的工作,为分化瓦解某个伪据点,有时一天跑好几个村庄,行程数十里,深入到伪军家庭,向其家属讲明抗日方针政策,劝他(她)们让干伪军的儿子或丈夫悬崖勒马,给自己留后路,为抗日工作多做好事。由于王建安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交通线沿途的日、伪据点中的敌人一般都不敢轻举妄动。1943年5月,王建安随同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孟昭煜前去做争取和瓦解原为我部大队长、后投敌当了伪军司令的朱玉相的工作时,不幸遭敌埋伏,被敌杀害了于枣庄西南30里的大香城南山坡。王建安在临刑前毫无惧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向被强迫来观看的群众揭露敌伪的罪恶,宣传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好形势,并高声朗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王建安和支队政委孟昭煜牺牲后,被峄县二区抗日群众安葬在大香城村西。第二年,我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二位烈士墓前立石碑一块,碑文是“盖闻英雄豪杰,皆出于乱世,未有不以肝胆流芳于千古者。兹有孟君昭煜,年二十四岁,滕邑土城人;王君建安,年二十六岁,山西人。此二君皆为公捐躯,恐日久湮没,特立石,以垂不朽云。’’ + (张广太撰文)

纪念文章:2

主页管理:15609

我是王建安的晚辈

入驻晚辈
  • 15609
    15609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