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法同志简介:

孙成法(1916.12-2003.5) 岭泉镇鲍家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12月参加工作,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至1942年任村民兵队长。1942年1月任沟头区联防大队长,并参加区委会工作。1945年至1948年3月任沟头(岭泉)区委组织委员、区委副书记。1948年3月任岭泉区委书记,1950年2月在中共莒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6年4月被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任县委副书记。1960年7月任中共莒南县第三届委员会副书记,1963年11月任中共莒南县第四届委员会副书记,1971年11月任中共莒南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委。1973年2月至1979年5月任县委副书记。1968年3 月至1981年9月任莒南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自1950年7月至1954年7月先后担任莒南县第三、四、五、六、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84年离休,享受地厅级待遇。2003年5月去世。 在全国解放前,孙成法带领地方武装,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为保卫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2月,孙成法入县委领导集体,先后兼任县农委会主席、县农村合作部部长,县供销联社主任等职,为莒南县农村、农业工作竭尽全力。他和县委其他同志一道先后培育出毛泽东主席批示的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三个全国典型,不仅在临沂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56年担任县委副书记以来,一直分管全县的农业工作,他带领全县人民推广厉家寨和大寨的经验,大搞整土改土农田基本建设,使农业的基础不断加强,成为山东省的先进县。孙成法在莒南县的水利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1959年后担任全县水利建设总指挥,带领全县广大干部,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身先士卒,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先后建立起了陡山水库、大山水库、相邸水库。大大地改善了全县的水浇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后,因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身体状况不佳,经临沂地委批准,由孙成法担任常务副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县委工作。在这几年里他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工业的发展,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 项事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全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端正,各项工作走在临沂地区的前列。孙成法被人民群众誉为“老黄牛”式的干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文革”前,省、地新闻宣传部门共同采访编写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孙成法》一文,由于“文化大革命”未能发表。1962年1月孙成法以临沂代表的资格,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7000人大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讲话。 “文化大革命”中,孙成法始终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和本色,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为维护县委班子的团结作了不懈的努力,并且为党保护和解救了一批干部,使党的事业减少了损失;他积极抓好农业生产,使“文革”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廉洁勤政,不谋私利,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德。 1984年离休后,孙成法时刻关心全县的各项事业,始终和县委保持一致,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参与农业咨询组的工作,为莒南县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孙成法对全县离退休干部也十分关心,经常把老干部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县委、县政府。先后担任老年体协、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的名誉主席或名誉主任,他为莒南县老年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孙成法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