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1926 -1996) 原名曹大干,大店镇五龙山前村人,贫农出身。少年时先后在青岛工人子弟小学和家乡私塾读书。后因生活所迫曾在大店一地主家做过一年童工。1941年春参加革命工作,组织安排他先在滨海中学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1年秋开始,先后在滨海地区各救会,大店、陡山区委、莒南县民运部做青年工作。参与了莒南县也是山东省第一个新青团支部的组建工作。1946年至1948年在华野二纵队政治处做支前工作,曾经负伤,荣立三等功。1948年秋到昌潍地区工作,1952年以前主要做青年工作,时任昌潍团地委工委青训班队长,团地工委宣传、组织部长。 1952年后任羊口特区、羊口盐场党委书记、昌邑县委书记。长期以来,他抱着对党的忠诚信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长期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在昌邑工作期间,他几乎走遍了每一个乡镇、村庄。与他较长时间在一起工作过的朱 修森同志曾感慨地说:“远东同志当时在昌邑工作时,就跟焦裕禄同志一个样。”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关心群众疾苦,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文革”中他受冲击时(当时已调往地区工作),被揪回昌邑批斗,在县委机关食堂排队买饭,他偶尔会买到一份上面是菜底下是肉的“熬白菜”,那是炊事员偷偷给他盛的。事情虽小,却体现了群众对他的爱戴之心。 1965年任昌潍地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不久即在“文革”中遭受迫害。1974年,昌潍地委为扭转潍坊柴油机厂陷于停工停产、几乎瘫痪的混乱局面,派其担任潍坊柴油机厂党委书记。面对重重困难,他团结党委一班人,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坚持党性原则,兢兢业 业,忘我工作,终于扭转了局势,恢复了生产。这对稳定当时昌潍的形势、发展工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省、地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1976年任昌潍地委秘书长,1978年任地委副书记,1980年任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2年至1986年任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在这期间,他依旧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在临沂地区工作时,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他发现有些乡村仍处在贫困状态时,心中非常着急,他常说:“老区的人民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而现在他们仍处在贫困之中,作为领导,我们对不起他们”。他除了将情况向上级反映外,经地委同意抽调2700多名地、县、乡干部深入山区2138个村,进行全面调查,继又组织两千多名干部组成700个工作组,蹲点包村,出谋划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还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地(市)的挂钩支援,这对临沂的脱贫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莒南县是他的家乡,面对家乡亲友提出的诸如安排工作、增拨紧缺物资之类的各种要求,他从未违背政策利用职权为其开后门,始终坚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维护党风党纪。 1986年任潍坊市政协主席,他对工作依然是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依然是早出晚归办公到深夜,他长期熬夜的工作习惯是众人皆知的,有的同志常对他旺盛的工作精力感叹不已,更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而敬佩。他在位期间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为潍坊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3年离休。离休后,他坚持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仍有着极强的社会忧患意识,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及腐败风气深恶痛绝,常常告诫子女要磊落、正直做人。他工作几十年,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尽职尽责。他辛苦一生,无暇享乐,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事业。1996年12月去世。 “认认真真地办事,清清白白地做人,以诚待人,不谋私利”这是远东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人格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