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伴农同志简介:

徐伴农(1922.2-1984.2) 原名徐维辰,岭泉镇后左山村人。幼时上过四年私塾,后任过私塾教员、药房会计、村文书、村粮库主任等职。1948年9月参加工作。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岭泉区粮库会计、区公所经费会计、莒南县政府财政科经费会计、莒南县法院书记员、莒南县政府秘书室秘书、莒南县委办公室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莒南县革委办公室主任等职。1981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莒南县政协副主席。 徐伴农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特别是1950年到县政府、县委机关工作后,“酷暑伏案,冬夜熬尽”,始终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机关文字一线。他非常注意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几十天的时间吃住在农 村,深入基层,与干群交流生产、生活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生产趋势,善于对各种典型材料进行锤炼和提高,求精求实,以点带面。以每年几百篇、上百万字的材料和稿件反映基层实情,指导面上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宣传莒南形象,提高莒南知名度做出了贡献。1954年至1955年期间,他亲自参与调研,把关整理,做为县委典型材料上报的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的两份材料,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按语。1957年他亲自执笔撰写的典型材料《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一文,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使厉家寨成为新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此文也成为考察调研农业生产的一篇范文,为推动莒南工作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莒南县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发展成就成果曾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和广交会展出;王家坊前、高家柳沟、厉家寨的先进事迹多次在中央级、省级报刊、电台做过专题报道,还被拍成新闻电影、科教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其新闻稿、典型介绍、解说词大部均出自其手。1953年,他即被山东省大众日报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到1966年,先后在中央级报刊及省人民广播电台、省大众日报、临沂大众报农村版等新闻媒体上发表过上百篇介绍莒南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典型经验介绍。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并曾被指名调省大众报社工作,因县领导挽留,加上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一直留在家乡默默地奉献。他利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农业生产知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繁荣了莒南文化。为县广播站、县内各种刊物撰写了大量的广播稿和各种文稿,弘扬了莒南人民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总结了莒南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起到了先进文化的示范作用。 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重新工作后,更加勤奋自勉,努力为党为民工作。1970年他带领驻何家店整党宣传队,驻村三个月,解剖麻雀,其典型材料曾被山东省委列为全省整党推荐材料。1976年他带领“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驻板泉公社期间,坚持吃住在基层,从抓落后村入手,发现培养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深受干群欢迎。1981年9月任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主持政协工作。时值政协新建,他以六十岁高龄,多病之身,不辞劳苦,辛勤奔波,筹建机构,联络委员,撰写文史,参政议政,使政协工作很快走入正规。1984年2月因病去世。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徐伴农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