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沙河办事处孔家村的孔繁亭老人今年80 岁,他1948 年参军,1950 年“十一”前夕,20 岁的他随志愿军进驻朝鲜, 作为第9 兵团27 军79 师炮团的炮兵射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国内待命,帮助接收前线伤员 1950 年,孔繁亭跟着部队准备南下金门,在杭州步行到金门的途中,接到上级指示,部队转而北上,坐火车到了泰安, 在泰安学习了一个多月,部队就开始发棉衣。9 月份,孔繁亭跟随部队坐上了火车,到了山海关就开始下雪,天气越来越冷。孔繁亭说:“我们坐着闷罐子车入朝,一车拉着40 多人,带着大炮,走了三四天后,火车直接开进朝鲜。”但在朝鲜停了三四个小时后,又接到命令撤回国内,部队在安东待命,后又转到东北的临江。在临江停留了几天,因为没有任务,孔繁亭的部队就协助当地医院接收、转运从朝鲜运下来的志愿军伤员。那时候,东北的冬天很冷,气温接近零下45 度,部队所接收的大多数伤员是冻伤的,他说:“很多人冻掉了手指、脚趾、耳朵、鼻子,伤员的人数太多了,真正机炮伤很少。” 部队在鸭绿江上建冰桥 在临江停了几天后,部队接到入朝的命令。因为是进入朝鲜的要道,受到敌军猛烈的轰炸,鸭绿江大桥破坏严重,导致入朝部队停滞不前。前线战场上战况吃紧,军情紧急,想重修这座桥,当时的形势也不予许,于是部队在鸭绿江上扎上架子, 铺上树枝、玉米秸等杂物,然后喷上水,利用低温严寒把桥冻结实,硬是架起了一座冰桥。过江后,部队每天翻山越岭,附近的村庄都炸平了,只有山沟沟里偶尔有几间囫囵的房子,他提起宿营条件时说:“我们都宿营在野外,找个背风的地方挖个雪坑,当时雪下的很深啊,我们铺上毯子就睡。当时年轻啊, 都没觉着冷”。 遭遇第五次战役撤退 “我们行军了80 里地,进入一个大山里,虽然是大山,但是里面是个平原,北坡、南坡都是咱们的部队,遇上了敌人的坦克部队,我们被截断后路了,敌人被飞机空投到我们前面, 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部队为了战略大局不让开火,最后仗也没有打起来,我们把大炮给卸了藏了起来,撤退的时候非常的危险啊,咱们的部队挤满了整条公路,敌机在头上不停盘旋, 一个炸弹下来,路被炸出一个大坑,部队挤在一起,人被炸死了很多”,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得以成功转移,这就是第五次战役撤退时的情况。 遭遇美军王牌军 在谈到遭遇美国王牌军这段经历的时候,孔繁亭说:“在三八线附近,我们27 军与美国的一个据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王牌部队较上劲了,他向西我们就向西,他往东我们也往东,把他逼回来。他也跟我们较上劲了,别的部队他不打,我们也只是对付他。反正他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一直对着打。”“后来接到别的任务我们就转移到金城了,我们在那里边学习,边挖洞,那座山就在上甘岭的前面,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大山掏空了,挖成胡同一样,把大炮放进去,所有的人用铲子、用铁锤黑白不停的挖,挖好后大炮放进去架在合适的位置,用来阻击上山的敌人”。孔繁亭说起一次阻击战的情形:“那是一只机械化部队,一打起来,我们的大炮能打5000-6000 米,打的很准,敌人根本没法靠近,敌人被一次次打退了,具体前面战场上什么情况,我们也看不见,观察班只要发现敌情,我们就开炮, 轰隆轰隆响声一片,但是也不敢打时间长了,害怕炮出问题, 炮筒很热,有的时候都打红了。当时因为炮声音太响了,要是耳朵包不好,都能震聋了”。 停战以后,孔繁亭在朝鲜学习了一年, 1954 年与妻子在朝鲜结了婚,1955 年响应毛主席号回到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