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沙河办事处钟楼孙村的孙玉普今年82 岁,老人说话时声音很洪亮,对当年战场上经历的很多事依然记得很清楚。1951 年,23 岁的孙玉普随志愿军26 军99 师296 团开赴朝鲜,他当时担任卫生队的班长,在战场上一待就是四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部队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艰苦环境。 “攻打飞虎山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是26 军攻打飞虎山,这座山是又高又陡,美军把守在山上,上级命令我们必须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攻下山头。当时我们军用的是苏联提供的喀秋莎大炮,这种炮的特点是能连续发射,一开战就只能听见开炮的声音了, 轰轰轰……。部队集中火力一个劲地向山上轰炸,美军的意志品质根本没法和咱们志愿军相提并论,但是敌人占据了地利优势,仗打了一天一夜,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最终飞虎山还是被我们攻下来了。”孙玉普说。 “战士的肠子都炸出来了,我们也只能先帮他简单整理” 根据孙玉普老人的介绍,当时每个团里都有一支担架队,“虽然朝鲜的老百姓都愿意照顾志愿军伤病员,但这项工作往往是要冒生命危险的,所以担架队只能由志愿军自己组成。”据老人回忆,阵地距离临时医院有一段距离,“我们每次找到伤病员, 都会先进行简单包扎,防止伤员失血过多。临时医院里,医生可以进行类似取出胳膊里的炮弹皮这样的小手术,但更重的伤员只能再送往更后方的医院治疗。” “有很多战士的肠子都炸出来了,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先帮他填回去,把肚子绑住再抓紧往后方医院运,因为当时的医疗 设施实在太简陋了,有时候连纱布这样简单的物资都极其缺乏。转移的途中运送伤员的车辆还时常遭遇敌机轰炸,很让人担心。” 孙玉普痛心地说。 “我当时负责前方救护,常常要冒着炮火工作” “担架队的工作就是要冒着炮火到前线去救护,遇到危险是家常便饭。炮弹在头上经过的多了,担架队也慢慢积累了躲避炸弹的经验。如果听见敌机在你的头上扔炸弹,那还不要紧, 因为惯性让炸弹会落到几里地之外的地方。”孙玉普和担架队员不光能根据声音预判炸弹落下的方位,就连通过子弹划过的声音也判断当时的情况,“如果你听见急促的‘嗖嗖’声,那就说明这些子弹打得很低,需要注意安全,如果是‘嗖~ 嗖~’ 那就说明子弹打得比较高了,暂时没有危险。”虽然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但很幸运孙玉普并没有负过伤。 “战斗打得越久,医疗队的任务就越重” 孙玉普说:“部队的战斗打得越激烈,我们的任务就越重。算上担架队当时医疗队大约有500 人左右,有时一连几天都就不能休息,甚至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幸亏当时人比较年轻身体也好,再累我也能扛得住。” 老人永远也忘不掉敌人的那次轰炸,当时部队正在休整, 医疗队临时待在朝鲜人民军三个简易碉堡里面,晚上刚吃过饭, 敌机突然来袭,“敌机飞得很低,就是瞄准碉堡猛扔炸弹,当时听见爆炸声我就从碉堡里跑了出去,看见另外两个碉堡都被炸平了,能跑出来的人也都伤得不轻,那次轰炸一共牺牲了6 名医护人员,我们那个碉堡幸免于难,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命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