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英同志简介:

开发区杜店办事处库里村,回忆起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颇有感慨。李宪英老人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他参加革命的历史,1948 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 年在参加上海战役时被枪击中,受伤住院一个半月,被鉴定为三级残废, 采访老人的时候,我们仍能看到他受伤留下的疤痕。老人一直 笑着描述抗美援朝时期的恶劣环境、艰苦的生活以及险恶的战斗形势,作为听众的我们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1950 年,李宪英所属的27 军跨过鸭绿江,是第一批参战的志愿军,作为部队的一名电话接线员,李宪英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次和第五次战役,与美国的王牌部队陆军一师有过正面交锋。 “我们的军队一过了江,就有很多战士冻伤了。” “我参加第二次战役是1950 年11 月份。雪下的很多啊! 我所在的军队被编在79 师炮兵团,我们27 军都被编进去了, 其实是一个营。我们的军队一过了江,就有很多战士冻伤了。我在炮兵团摇电话机,在炮兵团的团指挥所里能听到消息,首长们讲话我就听着,那个时候刚刚参加战斗就有4000 多人冻伤, 一共一万多人,将近一半,那个时候雪下的很大,都一米多深了。” 李宪英总结了应对酷寒环境的对策,“为了不被冻伤,我把帽子和手套都拆了,全部裹在腿脚上。那时候,头和手冻了还不大要紧,要是腿脚冻坏了,你就哪儿也去不了,更谈不上参加战斗了!”“除了受冻,食品供给也缺乏,为了躲避敌机侦察, 汽车白天不敢出来,导致我们的供给断了,有时候最长4 天吃不上饭,部队就吃树皮,真是饥寒交迫啊!那时候我们没屋子可以待,有屋子也不敢待,随时可能会成为美国空军的轰炸目标。” 老人接着说,“汽车无法在冰天雪地的山路里行驶,运输武器只能靠人力,战士们先把炮拆开,再由两个人扛着180 斤重的管子上山,还要随时躲避轰炸。”作为电话接线员,李宪英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经常昼夜不合眼。当时这位年轻的战士,在朝鲜坚持了2 年才回国,他总是强调这些不算什么, 他觉得自己与战友相比根本没吃多少苦,他的许多战友把鼻子、耳朵都冻掉了,成了终身残疾,还有许多就在他身边牺牲了, 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 遭遇美国王牌部队 第二次战役主要是跟美军的陆军一师战斗,“那是美国的王牌部队,我所在的部队隐蔽在一侧,头顶上的飞机不论白天黑夜都在盘旋,他们轰炸山头,每次轰炸骡子都受惊吓乱跑, 几乎都被炸死了。其实敌军飞机并不知道山上有志愿军,但是轰炸之后骡子受到惊吓,到处乱跑,最终暴露了目标,造成很多人员伤亡。” “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电话班在帮助大部队挖坑道, 准备和敌人作战,一颗炮弹突然在我们身边爆炸了,等回过神来, 我们班长和一组的组长都牺牲了,班长被炸成了两截,下半身已经找不到了。十分惨烈。还有一名姓李的战友被炸成了重伤, 我背着他回到卫生队,但是他实在是伤得太重了,没多久就牺牲了。”我们关切的问起李宪英老人有没有受伤,他说他所在的小组离炸弹有五六米远,还好只有背部被弹片划破了层皮, 但耳朵有好一阵子听不见声音,头疼得厉害。 “第二次战役以后,有一次我听到有首长说,有个营一共四个团,打仗打的最后只剩下炊事员、接线员,虽然没有机枪, 但他们手里都拿着手榴弹,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进行了殊死搏斗,千钧一发之际,后续部队跟上来了,这些身处险境的战友,才化险为夷。” 236 团奇迹般的突围 志愿军赴朝作战,不仅仅表现出来英勇的一面,还有机智、敏锐的一面。据李宪英回忆,志愿军的设备和技术与美军相比十分落后,经常不能准确探明敌人的方位,射击的精确度也不高, “指挥炮兵团的王军长,想了一种方法,先在地图上观测好敌人的位置,先打一炮如果头一发击中目标了,那所有的大炮就都朝着那里继续发炮。这个办法效果还不错,好几次我们的战士赶过去侦查,看见敌人的阵地被炸了个稀巴烂,敌军也逃跑了。”老人十分骄傲地对我们说。 第五次战役的行军途中,李宪英老人所在的部队负责掩护全军转移,“敌人的飞机在天上用汉语不停地广播,‘你们上华川去守去,道路全被我们截断了,你们走不出去的’,”敌军用心理战术来扰乱行军中的战士,但是李宪英老人所在的团成功转移,只有236 团不幸被美军包围,“当时团长要求突出重围,但副团长担心太危险,不同意。最终师长研究决定不能强行突围,就叫人白天到处侦查地形,侦查人员发现有一个仅能通过一人的山洞,白天敌人的飞机就在上空盘旋不能走,只能晚上出去,于是整个团的人丢掉武器、骡子,在夜里悄悄地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通过,整个过程中不能发出任何大的声音, 否则就会被山上的敌人发现。”这个团机智地突出重围,“当时都以为他们团全牺牲了,连部队番号都被注销了,他们却奇迹般出现在大家面前。”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李宪英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