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杜店办事处赵桐村的赵兴华老人今年79 岁, 回忆起60 年前参加抗美援朝时的情况,老人有很多话想说。1950 年,19 岁的赵兴华随志愿军27 军80 师炮兵团开赴朝鲜战场,那时候他给教导员当通信员。刚一见面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战场上每一个细节他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丰富的经历让他回忆起来依然感慨良多。 “用枪没能打下敌机,反而招来70 多架敌机” 入朝之前,赵兴华所在的27 军离鸭绿江只有70 多华里, 部队迅速跨过江后,占据了几个山头,“那时候,敌机经常在天上轰炸,我们就拿美国的飞机当成国民党的飞机对待,用手枪也打、步枪也打、机枪也打,那场面就和放鞭炮似的,但是不但没能打下敌机来,反而招惹来了美军的70 多架飞机,一阵猛烈地轰炸过后,部队可是吃了大亏了,占据的那几个山头都被炸平了,人员伤亡、物资损失都非常大,于是上级就把我们调到东线去执行任务了。”赵兴华介绍说。 炮兵班长孔庆三的英雄事迹 “我们的炮在公路上是用骡马车拉着走,如果是在小路上走或者爬山,就要把炮拆散了让骡马拖着前进,到达战场后, 那就必须由人抬着上山了。当时营长调去团里了,我们的教导员等于兼着营长的职务。我们和敌人在新兴里交上火后,要把炮架到高地上,是教导员领着部队向上去的,我记得那天,天上下着小雪,雪虽然不大,但是山路太滑了,背着步兵炮的部件, 每上一步都很困难。我在教导员前边,一起帮着战士们向上拉, 最终也只有一个炮班成功地把炮运了上去。” “刚到山顶后就看见山下边,在兄弟部队238 团前进的路上, 碰到了山腰上有两三间草屋,草屋前面是开阔地。敌人在这里有个火力点,两架机枪不停地扫射,冲上去一批战士,就倒下一批,再冲上去又倒下……”回忆起当时的前景,赵兴华老人一度哽咽了,声音变得沙哑,眼里含着泪花,“部队冲不上去呀,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导员自言自语地说:‘哎呀,给它一发炮弹就好啦!’” “这时一个炮兵班长下了命令——用炮!这个班长就带着炮,想办法找了一个地方,找到敌人房子的侧后,这个地方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时我不认识这个炮兵班长,以后开追悼会才知道他姓孔,叫孔庆三。大家赶紧找了个空地把炮支起来, 两个轱辘着地了,一个炮腿着地了,但是还有一个炮腿,下面是个半米来深的坑,没有着力点。因为步兵炮后坐力很大,把炮架稳才能提高命中率。平时要打炮是要在地下挖个坑,打上桩子压上麻袋加以固定,可是在这个山冈上呢,冰天雪地的地面全部冻地硬邦邦的,这个山头也怪,一棵树也没有,石头冻住了根本搬不动,时间太紧急了,一时就没了办法。”话说到这, 赵兴华老人越发激动了。 到后来看看实在没办法,孔庆三跪下把炮架上去,一条炮腿一把铁锹,用铁锹把炮腿别住,再把这个铁锹用他的肚子压住,另一条炮腿就用背膀扛起来,然后命令战士开炮。他们这个地方离敌人的火力点不到30 米,炮手不敢开炮,因为他知道 这一炮开出去将会有什么结果,他就喊:‘班长,太危险啦!’, 孔庆三说:‘我知道危险,你看看下面倒下多少战士啊?我命令你开炮!’”赵兴华失声痛哭起来。 他边哭边说:“只听一声炮响,敌人的草屋爆炸了,机枪停止了扫射,咱们的部队冲过去了。可是再回过头看这个班长孔庆三,他被这个炮的后坐力弹出去五六米远,当场壮烈牺牲。他浑身的肉崩得这一块儿那一块儿的,有的崩到草丛上挂着, 我们教导员把他的遗体拾起来安排在一起,捧着地上的雪埋他。志愿军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明明知道会死,但是一个都没有后退,反而是前赴后继往前冲。” “部队纪律不允许我们吃朝鲜百姓的粮食” 赵兴华擦了擦眼泪接着说道,“完成打击敌人火力点的任务后,我们返回营部报告,但就在回程中遭遇敌机袭击,混乱中我爬到山顶上躲避轰炸,等到敌机离开,我突然感觉胳膊一阵凉,我就对教导员说:‘坏了我的手受伤了’,低头就看见血顺着手臂淌出来了。原来是个扁豆大小的炮弹皮打进肉里去了, 教导员撕开我的衣袖,给我包扎好后说:‘你回收容所去休息几天吧。’” “其实收容所的条件还不如前线好过,会经常挨饿,因为食物和药品送不上来啊。在前线我们经常能发现敌人丢弃的物资,有时候在雪地里扒拉出美军的雨布,那底下就藏着什么牛肉罐头、水果罐头,还有毯子、军装什么的,部队纪律不允许咱吃朝鲜百姓的东西,但是吃敌人的就没问题了。” 向老百姓买吧,咱们没钱,就算有人家也不要人民币,更不能去抢。没办法就去公路边找死马的肉吃,运气好朝鲜百姓能给你点土豆黄豆吃吃,一天传来消息,说新兴里的战斗结束了, 手上的伤也好点了,我就急着想赶回部队去。” 这次负伤,我还领到了挂花费,一张朝鲜币,也不知道是多少钱。结果上午刚发给我下午就收回去了,原来是全营断粮了,准备拿着这点挂花费买吃的。结果从百姓家买了头大黄牛, 但是咱们不会杀呀,就请人帮着杀。这边在正磨刀子呢,那边部队就来人了,说不能杀,这是部队纪律, 你们把人家的耕牛吃了,明年他们怎么耕地呢?就把牛退回去想要回钱,结果人家说还账了,这可怎么办?那家朝鲜老大爷真不赖,赶着牛拉着扒犁给我们送来了两袋子土豆吃。后来部队下战场休整,因为轻伤不下火线,还拿出挂花费给大伙儿买 吃的,我被评为三等功。”赵兴华笑着说。 “虽然之前做过记号,但赶回部队的路上我们迷路了” “我们从收容所回部队的路上迷路了,那天傍晚因为急着赶路,我拿着块没煮熟的马肉准备走,当时还问一起来的几个伤员,‘你们谁跟我一起走?我认识山上的近路,能比大路少走50 里地,’大家都相信我,于是一行人就出发了。我顺着来收容所时在树上做好的记号返回,谁知道一翻过山傻眼了。因为是晚上,还下过小雪,我直接调向了。这时候发现周围布满了尸体,这里才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天上也没飞机,看见远处有座桥。” “这时候肚子也饿了,掏出我那块不熟的马肉,上面黏糊糊的还带着血,看看没法吃,只好再装起来。我们四下找东西吃,我发现了一个草屋,外面挂着玉米棒子,我就对班长说‘咱们烤棒子吃不行么?’班长不同意,说是有群众纪律,‘这是老百姓的种子,如果我们吃了明年人家种啥?’只好作罢。” “天越来越暗了,光等着也不是个办法,我们也不敢随便过桥,谁知道那边是不是自己人?我就出了个主意,我们把机枪上满子弹藏在桥底下,听听路过的人说哪国话,如果是自己人就跟着走。可一旦是敌人发现了我们,就把子弹打光,引爆手榴弹和敌人一起报销。” “结果到桥底下瞅见两个人,一听他们说话,我认出是团参谋长的声音,我就喊‘203(在战场上都叫代号,师长叫201、政委叫202,203 就是参谋长,属于三号人物),你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一营教导员的通信员小赵啊。’结果他给我们指出了营部的方向,我们也就顺利归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