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殿彬同志简介:

1945 年,他在本村参军,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等,他的战斗经历就是一部解放军南征北战的生动战史,他就是博兴县城东街道办事处高家村的高殿彬。日前,记者在博兴县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听他讲述那峥嵘岁月里的战斗故事。 “张灵甫是被我军击毙的” 1945 年1 月,时年14 岁的高殿彬在本村参加了渤海总队三分区支队,跟随部队做通信工作,一路上炸炮楼、端据点,转战南北,1945 年的12 月高殿彬进入了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 1947 年5 月,面对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号称王牌之师的国民党整编第74 师围困在沂蒙山区的孟良崮上,该山区山峰陡峭,多是悬崖绝壁,山上无水,草木也很少。 为了将敌人困死打垮,高殿彬所在的部队一夜急行军180 里, 克服了山路的险峻难行,很快完成了由狙击变主攻的转变,“熟悉地形的老百姓积极为我们引路,使得我们直接抄近路包抄了敌人,使得敌人的车轮子也不如我们的脚底板子快。” 作为通信兵,高殿彬他们首先进入战斗区域,在做好一系列指示标志之后,高殿彬便加入了战斗,“战斗打响的时候, 天上下着大雨,刮着很大的风,面对着漫山遍野的我军,敌人吓破了胆,很快便投降了。”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华野的一个副班长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士兵,“一个卫兵指着一位身穿普通士兵服装的人说‘这是张灵甫。’原来,张灵甫化装后藏匿在了士兵之中,由于战友伤亡很多,这个副班长当时正在气头上,他 便立刻开枪打死了张灵甫。”回忆起击毙张灵甫的过程,老人很是激动,“孟良崮战役之后,我们班只剩下了我们三个战友, 大家当时是很气愤的。” “黄继光扑上去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在参加完舟山群岛战役以及剿匪战斗后不久,来不及休整的高殿彬所在部队,又在1951 年年底进入朝鲜作战,并参加了“上甘岭”“丁字山”“金城”“石涧洞”、二次战役等战斗。 朝鲜的寒冷天气让战士们吃尽了苦头,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场景是极为普通的写照,更多的时候要克服饿肚子的困难,据高殿彬的儿子高景亭介绍,阵地上老人们有的时候是吃水煮土豆,土豆冻得硬邦邦,他们就放在胳肢窝里暖和暖和,就着一点点的软乎劲硬吃下去。由于长期蹲在坑道里,衣服长时间没有阳光照射,布料变得很脆,用手一拉就碎了,因此战士们所穿的棉衣的保暖效果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在异国的土地上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交通线有时就是战争的生命线,高殿彬他们深知这个道理, 于是,面对着美军修筑的战争公路,他们就在夜间,利用夜幕的掩护,动用手中的刺刀,愣是将敌人刚刚修筑的公路破坏了20 公里,延缓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速度,为我军争取了宝贵的战场时间。 1952 年10 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仅4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 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 万发炮弹和5000 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 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 万余人,发射炮弹40 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高殿彬老人介绍,自己当时是在西侧进攻的,黄继光他们是在东侧,黄继光当时自告奋勇要去炸敌人的碉堡,被敌人火力打倒在地之后,他一点一点地爬到了敌人的碉堡前,拼尽全力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战斗胜利后,全体战士都为黄继光的这个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和气魄。 一门英烈的高家 高殿彬所在的高家村当时有六百多人,但它曾经在一天的时间里给人民军队贡献了50 名战士,村里更是有18 位烈士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还有特等伤残一个, 一等伤残一个,二等伤残八个。 高殿彬一家就有三人参军,一人成为了烈士。高景亭告诉记者,自己的大爷高殿武、叔叔高殿华以及父亲高殿彬都先后参了军,姑父是革命烈士。高殿武曾在粟裕将军手下当过七年的警卫员,父亲和大爷曾在濮阳战役中胜利会师,兄弟两人匆 匆见过一面。后来,大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新时期里立下了新的功劳。 1953 年,美军在空袭中使用了毒气弹,高殿彬所在的部队损失不小,高殿彬也被毒气弹所伤,在解放军208 医院救治, 躺在病床上一年多才苏醒。1957 年,高殿彬转业到了博兴县木材公司,并于1958 年由县委安排回到本村担任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5 年。 高景亭说,老人的觉悟很高,从来不提以前的功劳,自己是偶然发现老人的勋章之后才知道的这些事情。老人在部队的十几年里,多次立功受奖,其中,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多次以及战斗模范等荣誉。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高殿彬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