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轩系本县曹庄人氏,生于一九OO年(清朝光绪庚子午)。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生活比较贫困。十七岁时辍学当私塾老师,慕武训之为人,愿服务于乡梓教育事业。曾以自积之大洋五百元,创办私立文轩小学,自任教师(后合并于曹庄完小)。与刘毅斋(校长)、朱孚廷、赵涵生、杜雪舟等共同献身于当时的教育事业。 抗战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完小的校舍、桌凳被日寇焚烧殆尽。 为坚持教学, 他自招一班学生在吴氏宗祠中义务教之,不取丝毫报酬。教出的学生杜爱芬(后改名杜军)、吴芝梅、谢兆魁、于天才、宋成义、吴彩兰、王作义等先后参加革命,成为抗日中坚(有的成为烈士),有的成为国家干部,在全国各地工作。一九三九年冬天,八路军赶走了盘据在南古庄的陈冠华(国民党郯城县政府秘书兼郯城县政府第二办事处主任)。曹庄等村是当时的战争后方。曹庄小学的吴氏宗祠班,仍旧坚持学习,曾得到当时驻军的好评。 一九四O年,鲁南干校调其学习三个月。在学习中,他受到革命理论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薰陶,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并由庄坞的杨中则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干校学习结束后,他仍回曹庄任教师。当时已成立共产党小组,吴文轩兼任组长。党小组组员有吴更亮、西南岭的孙成德等同志。一九四O年冬,岌山区党委任命吴文轩为村长,后不久即任曹庄乡乡,长兼党支部书记,坚持抗日斗争。当时学校已发展为三个班,全称为“曹庄抗日完全小学”。教师为朱孚廷、吴天晓、孙承德等。 吴任乡长兼完小校长和乡武工队联防队长。当时教师和较大的学生也都发了枪,民兵是劳武结合,学生是学武结合。 从四O年到四二年,临沭根据地岌山片,北到黄家庄、南到文家埠、西至曹郭庄、东至彭古庄,是一个南北十几里,东西五里长的狭小地带。当时日伪经常向根据地蚕食进攻,战火连绵,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但曹庄乡人民在乡政府和吴文轩同志的带领下,加上在一一五师老四团和县武装部队的支持下,坚如磐石, 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当时县政府曾授于曹庄乡人民武装锦旗一面,上写“人民长城”四字以资鼓励。 一九四三年,吴文轩因受到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排挤和陷害,调蛟龙区任文教助理三个月。后来投降派大肆猖獗,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对革命悲观失望,失去信心,致使曹郭庄险象环生,形势危急。鉴此,临沭县府、县委连夜派人送信,把文轩调回,仍任原职,信中说:“……党政会议,许以特权,便于行事,以解岌山之危”。吴即接信回乡,协同政府将两名投降首犯吴××、吴××锁拿归案,执行枪决,才镇压了投降恶风,使临沭西方转危为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自四O至四五年,这五年间,吴文轩身经百战,夜以继日,解衣就寝时为少,和衣抱枪宿者为多。 抗战胜利后,他先调任县参议会秘书,后又调县武委会基干民兵部任部长,工作一段时阍后,又调滨南专署救济总署任职。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他多次作为县政府的代表慰问野战军。 五一年县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他被选为代表,任大会常委、副主任。(<我所知道的吴文轩同志>刘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