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王喜太(王希泰),又名王正兴,外号“王四瘸子”,山东省曹县砖庙镇王阁村人,1886年出生。辛亥革命时毅然从戎,不久,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他愤然弃职返乡。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他再次从戎,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团长。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再次离开了军队。1928年西北军吉鸿昌部进驻曹县,王道平率一千多人枪的绿林武装前去投奔,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吉鸿昌任命为该军特务团团长。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他看到国事日非,遂解甲归田,广交江湖好汉。 此后,他和刘德胜在河南省陕县观音堂开办小煤窑。同时,为寻求真理,他时常还奔走于郑州、开封、洛阳、张家口等地。 1936年在张家口结识了共产党员于子元,在于的启发教育帮助下,他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年底,于子元、王道平先后返回曹县,“七七”事变后,二人开始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秋后,在曹县成立了鲁西南抗日游击大队,推举王道平为司令员。1938年冬,鲁西南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陇海支队,王道平任司令员。1938年底,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覃健、参谋长张赤民率该团两个连来曹,与范筑先第十三支队冀炳南部及王道平陇海支队合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纵队,下辖4个支队,王道平任纵队副司令员兼三支队司令员。不久,挺进支队改为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的特务团。 1939年春,陇海支队改编为杨得志领导的冀鲁豫支队二大队第三营,王道平任营长。1940年5月,三营改编为冀鲁豫第三(鲁西南)军分区游击大队,王道平任司令员。在鲁西南地委领导下,王道平和程书勋率部参加了“红三村”保卫战,他们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并利用旧关系,动摇、分化、瓦解敌人,减轻了对“三村”的压力,为“红三村”保卫战取得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2年7月20日(一说是七月八日)清晨,赵基梅率冀鲁豫军区教七旅十九、二十团(一说是二十团)从巨南向曹西北开进,在曹县西北杨集,与“扫荡”第七军分区的商丘日军骑步第四旅团一个中队鬼子遭遇,进行激战,在王道平鲁西南游击大队配合下,最后歼鬼子大部100余人及伪军70余人,缴获战马20余匹。 1942年12月,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第三次精简整编,调整军分区,精简机关,同时实行主力军地方化,旅与军分区合并。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黄敬(兼),副司令员杨勇,副政治委员苏振华,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政治部副主任王辉球;后勤部部长傅家选,政治委员韩明。王道平任第五(鲁西南)军分区定曹地区游击支队支队长,政治委员段思英。 1943年2月23日,日军为掩护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北上接替日军守备 ,出动数千人,汽车百余辆,分7路“扫荡”我东明、曹县、菏泽地区。 27日,我第五军分区游击支队被敌包围在曹县城北李新庄,经过激战,我指战员伤亡300余人。 王司令为部队严重伤亡十分沉痛,不辞辛劳地东奔西跑收集和扩充部队,半年过后再扩建起数百人的抗日武装,在化仇恨为力量,为死亡战友报仇的鼓舞下,一次又一次地打胜仗消灭成百上千的敌人,成为军分区很有战斗力的一支武装。 由于长年戎马倥偬,王道平于1940年开始身患肺病,仍继续坚持工作,1944年3月14日不幸病故。当时的齐滨县(今曹县西北)政府将他的家乡改称道平区,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