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林,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南下干部,贵州省遵义日报社主任记者,是该报复刊(1985)年后第一任总编室主任,曾在二野军大总校(南京)当过学员。 古历1933年腊月23日,出生于河南郑州(阳历1934年2月6日)。大约三岁时,随母亲迁至巩县(今巩义市)北瑶湾村。八岁起,在本村小学和鳌岭县立小学读书,1948年赴郑州读中学,在郑州郊区的省立禹县中学读一年级。同年下半年,听说“八路军到了学校,郑州快解放了。”学校较为混乱,不解而散,我便乘马车回到了巩县。不久,郑州解放了。此时,爸爸告诉我:“多所学校在郑州招生,你去考中原军区电信专科学校吧!毕业后分配也不会出中原”。于是,我便考了中原军区“电专”。校长是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李达。 不多久,中原军区“电专”改名为第二野战军“电专”。1949年4月渡江后,“电专”和二野军政大学合并,成为军大的电信支队。支队政委王时彦。支队驻南京伪国防部,后来迁至盐务总局,夫子庙和中山陵山麓等地。 1949年冬,部队开始南下、西进。当时,二野军大根据中央指示,发出“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召。先是乘火车到郑州,但到安徽蚌埠时,由于国民党将淮河大桥炸坏了, 火车无法通行,只好住在蚌埠市青年旅社里,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和“入城纪律”等。休整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步行,日夜兼程,一路上边睡觉边走路。回想起来颇有意思。 进军途中,二野军大三总队办了一张《行军快报》,经校友席杰同志介绍,聘请我为该报通讯员。自此,开始了我的新闻工作生涯。 到达重庆后,军大对学生进行分配。起初,分配我到十八军,进西藏。后来,说我个子虽大,但年龄较小,就把我刷了下来,改分配到五兵团司令部(驻贵阳)。 因为当时土匪较多,不可随便行动,便临时在“野司”电三台当见习报务员(台长姓欧)。 在电三台工作约半个月,听说当时在重庆开会的五兵团(即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贵州解放后第一任省长)要回贵州,途中重兵守卫,领导便安排我随杨勇同志一起到达贵阳。 在贵阳工作约半年时间,1950年6月,领导调我到陆军十七军四十九师(驻兴仁),师长汪家道、参谋长杨昆。不久,又下到一四五团,带着电台剿匪。途中,有几次险些牺牲。回忆起来,我也算是个幸存者。 剿匪结束后,我被调到轻装四十九师独立通信连通信军士教导排当排长(驻修文县马家桥)。全排有四个建制班:两个有线电班,两个无线电班(每班12人,4个班共48人),排长只有我一人。当时,部队正在贯彻苏军四大条令(即: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和警备条令),我除了讲四大条令外,还要讲特业课,即有线电和无线电。虽然忙碌,但很充实。 1954年10月,因极左政策,奉命转业。我在给全排战士作 告别讲话时,很多人都哭了。转业到遵义后,我要求到电信部门工作,地委组织部也同意。但一联系,电信部门已经“超编”。无奈,我便到了风冈县。在那里,一千就是32年。1986年调遵义报社。要调时,说年龄偏大(53岁)不好安排,把档案退了回去。报社第二次写报告,说“我们急需老同志带一带,全是年轻人不行。”这样,地委组织部又下调令,调我到遵义报社。起初,安排我在群工部负责;不久便明确为总编室主任。1988年贵州省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评定我为主任记者。 1996年初离休,时年62岁。离休前9年,出了9本书。尽管现已74岁,身体多病,但仍在向报刊供稿;另外还带了10多名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我的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终身献给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振华代笔)通讯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华路天利一号楼五层B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