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我在山东滨海军区二旅教导营工作。教导营的驻地在莒南县大店以南徐道口附近的村庄,毗邻抗大一分校。当时教导营的教学工作由抗大一分校的教员担任。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与抗大学员接触较多,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当时的医药极其缺乏,特别是外科用药更困难,我与抗大的卫生员小王、二旅的卫生员小周,共同研究出一些替代药品的方法,如用1%的食盐水代替消毒水,用碱水浸泡棉代替脱脂棉,用普通瓶子插上两根小麦杆(一长一短,长的通气,短的出水)代替洗眼壶,用饭锅代替消毒锅,用猪油、牛油混合加工代替凡士林,用大蒜泥敷在大椎穴上代替奎宁治疗疟疾,用芥茉糊敷在肺俞穴上治疗肺炎等等。在当时药品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用这些土办法治愈了大量伤病员。 虽然当时我不是抗大学员,但由于教导营和抗大毗邻,我又有机会和抗大学员一起工作学习,所以我与抗大学员一样经常受到抗大校风的熏陶。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潜移默化地在改造着我的思想,确立了我的人生观,为以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 的思想基础。 8月上旬,教导营学员毕业了,我也随之离开教导营到滨海军区第二疗养所任军医。由于我曾有在教导营的工作经历,在1941年冬季反扫荡中,能够顽强地坚持下来,并于1942年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想起来,是抗大这座大熔炉,把我这个小知识分子改造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我虽非抗大正式学员,但我曾与抗大学员们同学习、同工作、同受益,由此自认自己是一名光荣的抗大战士。《未入抗大的抗大学员 陈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