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松高级政工师。男,汉 族,1931年2月出生,山东省莱芜 市人,1944年1月在沂水县参加 革命工作,1948年12月在部队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郑州航空工 业管理学院纪委书记。 主要业绩:原任八路军鲁中 区警备旅宣传队队员,八纵文工团团员,七十七师工 作队队员、文化干事、分队长、支部书记,参加过莱芜 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荣立二等功 两次,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师工作模范。1950年抗美 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军工兵连指导员, 荣立二等功,获朝鲜军功章。1952年回国后,任七十 七师通讯连指导员,在重庆第二预校,北碚步校、桂 林步校政治队学员、政治队指导员、俱乐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1961年起,历任哈尔滨军 事工程学院年级主任、指导员系党委委员、出席学院 党代会,主席团成员、系政治处副主任、系团工委书 记、办公室主任,1963年,晋升为少校军衔。1971年 集体转业后,任西北工业大学三大队副政委,013系 统物资供应站党总支书记,湖南3028厂党委书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委员。1980年起,历任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工会主席、组织部长,郑 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纪委书记(厅局级)、高级政工 师。1982年被郑州市总工会评为工会先进工作者, 1988、1989年被中共郑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两次评 为优秀纪检干部,同年获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 空工业三十年”荣誉证书。1991年离休后,任郑州航 院政研会理事、郑州航院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主任、河 南省抗大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因活动积极受到河南 省老干部局的奖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 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业绩曾 入编《航空工业离休干部名录》等国家性书籍,并得 到《河南安报》、《大河报》、《郑州日报》及《郑州航院 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烽火中的文艺战士》涵盖了从1938年12月成立的山纵宣传大队到创建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到山纵宣大、鲁艺学校、山东战地服务团三个文艺团体合并为八路军一纵(同时称“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简称“鲁艺宣大”或“宣大”),到改编为山东鲁中军区“鲁迅艺术宣传大队”(含各个分区宣传队及一部分进军东北的宣传队员)、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文工团(含鲁中军区后方宣传队和各师、后勤宣传队)、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文工团(含各师宣传队及后勤宣传队),直到二十六军1952年从抗美援朝回国,1953年文工团撤销(一部分调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一部分调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经历了长达14年的烽火岁月。另外,还适当收入了一些和平建设时期能够反映文艺老兵晚年工作、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照片、文稿以及书画作品。在“鲁艺宣大”前后工作过的同志,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战斗工作的足迹,几乎遍及各主要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经历过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和鲁西南、济南、豫皖苏和淮海等战役,直到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后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们走过的路,艰难曲折但又丰富多彩,他们的经历是一篇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乐章,更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斗史诗!他们在长期的战斗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好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一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参加革命时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有些甚至还是十岁左右的花季少年。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们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体现了“革命的理想高于天”。有了这个巨大的源动力,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们都怀着满腔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并在工作和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这是“鲁艺”成立初期,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对他们的要求,也是给予他们的工作方法。办学初期,各种条件十分简陋,大家因陋就简,边学边干,从点滴做起。始终把教学和实践、课堂和战场、知识与斗争紧密而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始终把生动丰富的战斗生活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不仅有大量精彩的文艺演出,而且同参加战斗,同做群众工作,同学习、培养、提高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支颇具特色的文艺团体。三是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无论是剧本创作、节目排练,还是到连队或农村作宣传,还是行军打仗,不管条件怎样艰难,大家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苦干实干,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去完成任务。他们历经艰苦磨练,很多人成长为优秀的文艺人才和中高级干部。四是坚持革命的团结协作精神。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克服了语言、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种种障碍,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党支部始终是团结的核心,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干部带头做团结的模范,队员们坚持开生活检讨会。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纯洁的革命友谊,不论人员怎么变动,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成为一个比兄弟姊妹还亲的革命大家庭。现在,这批老文艺战士,大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稿,有的甚至成为遗作,就是为了让后人不忘珍贵历史,发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前后各战争时期部分宣传员名单(仅限回忆起姓名但联系不上的同志共4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