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佃文同志简介:

高佃文,淄川县九区洪沟村(现属淄博市张店区)人,原籍章丘县,曾祖父时逃荒至洪沟村。高佃文生于1918年,兄弟三人,大哥高光宇,弟弟高佃武。高光宇自学生时代即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是洪沟村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高佃文参加了高光宇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在袭击张店铁路警务段的战斗中,高佃文主动要求打头阵。战斗中高佃文带头冲锋,一战缴获长短枪100多支。12月26日,高佃文跟随高光宇参加了黑铁山起义,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成为黑铁山起义部队主力之一。 1938年秋,高佃文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调到八路军第四支队宣传队,任一分队队长,后历任沂水县五区区中队指导员、沂蒙支队三连指导员。一次部队住在沂水县高家中疃,离国民党顽同派、沂蒙专员张里元的驻地冯家村不足10里。春节临近,张部不顾人民死活,强迫群众给他们送年货。上级命令三连消灭这伙顽军,解民倒悬。半夜时分,高佃文率领两个排从不同方向发起突袭,顽军猝不提防,顿时大乱,除少数顽抗外大部投降。经两个小时激战,顽军全部被歼,张里元因外出侥幸漏网。缴获的大量物资除满足部队供应,还拿出一部分分给附近贫苦群众,军民过了一个丰盛的春节。 1940年上半年,高佃文被调回山东纵队机关,担任宣传大队分队长。1941年春部队攻克莱芜水北敌据点,消灭敌人100多人。高佃文带领一分队救护了10多个伤员,俘虏3个伪军。战斗结束后,高佃文连夜编出活报剧《打水北》,他亲自扮演伪军连长,到部队巡回演出,鼓舞斗志。他创作的歌曲《我们战斗在沂蒙山上》响遍整个沂蒙山区,鼓舞无数爱国男儿辞别父母、妻儿奔向抗日前线,奋勇杀敌? 1942年6月初,高佃文调任泰山武T队二分队队长,转战泰安、莱芜一带。到任不久,他率领武T队配合泰山军分区三营攻打盘踞泰安东北的反动道会门组织鹰拳道老巢徐家楼。鹰拳道道首徐树民投靠日寇后经常屠杀抗日军民,欠下累累血债。按照战斗计划,高佃文带领两名队员化装成农民逼近村西门,用枪顶住站岗的两个道徒作为“向导”领着进村。同时,王法山营长指挥三营从另一个方向攻到村头。留守匪巢的二宫长是徐树民的胞弟,白恃有点武功,又认为自己早已“得道”刀枪不入,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指挥众道徒向八路军冲击。八路军开枪射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上来……高佃文指挥两名武工队员和他瞄准二宫长同时开枪,三枪弹弹击中二宫长的脑袋,这个为敌效劳、穷凶极恶的匪徒顿时毙命。其余道徒见“刀枪不入”并不灵验,纷纷抱头鼠窜,顷刻瓦解。武T队与三营直捣徐匪老巢,徐树民束手就擒。 徐家楼战斗后,日寇纠集日伪军1000多人突袭泰山武工队和三营驻地。武T队打破敌人重兵包围胜利转移,又投入战斗吸引敌人兵力,支援三营胜利突围。 1942年秋,高佃文调到淄川县武工队任指导员。他与队长李兰溪密切配合,到靠近淄西的章丘县天尊院敌据点抓捕日军“舌头”,镇压汉奸“神枪刘”刘宗和(乳名刘三子,萌水李家庄人)及其弟刘四子等人,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1943年晚秋,中共淄川县委书记边一峰、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 第一川在淄、章、莱边界的西周峪村召开县、区领导干部会议。由于内奸告 磊密,淄川、明水的日伪军连夜出动,突袭西周峪。因队长李兰溪正住院疗 淄伤,高佃文指挥武工队迎击敌人,掩护县委、县府领导机关和与会干部转 籍移。战斗中高佃文身负重伤,仍坚持掩护同志们转移。在打光所有的子弹 龛后,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淄川县委、县政府为高佃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将他 的遗体安葬在西周峪村北山上。 《烽火中的文艺战士》涵盖了从1938年12月成立的山纵宣传大队到创建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到山纵宣大、鲁艺学校、山东战地服务团三个文艺团体合并为八路军一纵(同时称“山东纵队”)“鲁迅艺术宣传大队”(简称“鲁艺宣大”或“宣大”),到改编为山东鲁中军区“鲁迅艺术宣传大队”(含各个分区宣传队及一部分进军东北的宣传队员)、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文工团(含鲁中军区后方宣传队和各师、后勤宣传队)、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文工团(含各师宣传队及后勤宣传队),直到二十六军1952年从抗美援朝回国,1953年文工团撤销(一部分调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一部分调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经历了长达14年的烽火岁月。另外,还适当收入了一些和平建设时期能够反映文艺老兵晚年工作、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照片、文稿以及书画作品。在“鲁艺宣大”前后工作过的同志,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战斗工作的足迹,几乎遍及各主要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经历过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和鲁西南、济南、豫皖苏和淮海等战役,直到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后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们走过的路,艰难曲折但又丰富多彩,他们的经历是一篇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乐章,更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斗史诗!他们在长期的战斗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好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一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参加革命时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有些甚至还是十岁左右的花季少年。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们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体现了“革命的理想高于天”。有了这个巨大的源动力,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们都怀着满腔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并在工作和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这是“鲁艺”成立初期,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对他们的要求,也是给予他们的工作方法。办学初期,各种条件十分简陋,大家因陋就简,边学边干,从点滴做起。始终把教学和实践、课堂和战场、知识与斗争紧密而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始终把生动丰富的战斗生活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不仅有大量精彩的文艺演出,而且同参加战斗,同做群众工作,同学习、培养、提高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支颇具特色的文艺团体。三是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无论是剧本创作、节目排练,还是到连队或农村作宣传,还是行军打仗,不管条件怎样艰难,大家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苦干实干,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去完成任务。他们历经艰苦磨练,很多人成长为优秀的文艺人才和中高级干部。四是坚持革命的团结协作精神。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克服了语言、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的种种障碍,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党支部始终是团结的核心,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干部带头做团结的模范,队员们坚持开生活检讨会。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纯洁的革命友谊,不论人员怎么变动,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成为一个比兄弟姊妹还亲的革命大家庭。现在,这批老文艺战士,大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稿,有的甚至成为遗作,就是为了让后人不忘珍贵历史,发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前后各战争时期部分宣传员名单(仅限回忆起姓名但联系不上的同志共473人)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鲁艺宣大

我是高佃文的晚辈

入驻晚辈
  • 鲁艺宣大
    鲁艺宣大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