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同志简介:

于浩( 1916 - 1946) 原名于寿山、于洪泽。男,1916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高村镇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在县城内开德盛永商行,家资较丰。 于浩8岁开始上学读书,中学毕业后返回故里教书。在家乡从事教育的这段HJ‘间里,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影响下,他开始秘密从事中共地下革命活动.、 1940年8月,他参加了八路军胶东部队。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东县独立营连长、东海区司令部作战参谋、东海独立团作战参谋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浩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五师卜五团,于浩升任引参谋处长。同年9月末,他随部队渡海进入东北,任四纵队十师二t九团参谋处长。 刚入东北,参谋处的5位参谋都换成从连队新提拔的干部。为迅速提高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于浩手把手,一点一滴地耐心指教,使参谋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短时问内得到长足的提高。 事地图.1945年术,部队进驻大石桥镇,于浩布置参谋人员深入日本侨民区,细心寻找军事地图。经过几天的工作,终于找到一批日军遗留下来的军事地图,不仅满足了本团的需要,还成为四纵队等各部队进行东北解放战争的无价之宝,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浩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后,他十分重视做好F1本侨民的丁作。一次,团里派人到普兰店从日本军械仓库领回2500多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回来一试,子弹全部卡壳。为解开这个谜,于浩请来一位叫大陆的原日本上尉连长,才知道这批枪拿部是军校训练用枪,及刚。进行丫调换。, 为有利于上作,于浩继续做大陆的思想工作,恳切希望大陆留下当顾问。大陆为于浩的热诚所感动,找来四五个懂汉语的日本军人成立一个翻译小组,专门为部队翻译日军资料,对部队作战极有参考价值., 为充分利用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于浩还清大陆找米一些口本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对日军丢弁在大石桥E机场的9架飞机和10多辆坦克、牵引节等,能修复的修复,修复不了的就卸掉武器,没多久,就使3架飞机飞上r天,还拆卸出一批机关炮等武器,装备了部队。、 部队行军作战,苦于缺少东北地Ⅸ的军 静, 于浩在作战指挥中胆大心细,头脑冷多次使部队化险为夷。1945年春,部队在胶东董格庄进行了2天休整,第3天早晨,于浩通知部队立即向尔山紧急转移、一些人不相信敌人会来得这么快二当部队刚撤到东山,就远远看见日伪军将董格J引蜀团包围,向村内猛烈炮击。这时,大家都为于浩能准确地掌握和判断敌情,解救\'r部队而心悦诚服。 同年11月6 Fl,团咀派一荷去攻打大石桥的一股土匪,不巧与驻镇内的一个连的苏联红军发生误战。由于双方言语小通,打了好长时间,苏军就是小停火,使部队蒙受到一些意外的伤亡。正在这紧要关头,于浩带来一名俄语翻译赶到阵地,终于‘j苏军对上了话,消除了误会。一营终于i咐贵了土匪,活捉数十人, 于浩在作战中英勇无畏,经常亲赴一线阵地观察敌情,指挥作战。1946年1月7日,全团由大石桥出发,配合守备部队反击向田庄台进犯之敌..翌日拂晓,当团直属机关进到古树子村沿时,即与国民党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遭遇、团警卫连立即抢占村沿土堤,抗击敌人,掩护机关撤出。于浩则率参谋人员进入警卫连阵地,他亲自指挥击溃了一个连敌人的进攻敌人不甘心失败,又以猛烈的炮火向阵地射击。突然,一发炮弹在于浩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多处被弹片击中,顿时血流满面,昏倒在地,被立即送往后方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 同年5月,鞍海战役打响 二}J九团在攻克鞍山后,于29日兵临海城,配合兄弟团进攻海城之敌。此时,重伤末愈的于浩立即从医院赶回团里参加指挥作战。 当日,二十九团控制r城西北侧的双山子,主力部队一营攻占了火车站,在继续沿着铁路向南发展时,遭到铁路旁敌堡火力的封锁,部队前进受阻。 在团指挥所观察敌情的于浩心急如焚,他不顾团长、政委和参谋人员的劝阻,赶赴车站指挥战斗。他越过敌人封锁严密的铁 路,到达路东车站后,便立即组织二连集中火力压制敌人,为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于浩又冲出站口,在向站前开阔地对面的民房接近H于,不幸遭到敌人暗火力点机枪的扫射,他下腹部连中两弹,扑倒在地。 被救下后,他强忍伤痛,焦急地对身边的作战参谋说:“不要管我,赶快指挥二连,拿下城两关……” 当晚,在民主联军的军事、政治攻势下,驻海城国民党军一八四师由师长潘朔端率领宣布起义。 30日上午,于浩在被送往析木城后方医院抢救途中,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岔沟。战后,经十师党委上报辽东军区批准,追授于浩烈士为模范共产党员、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于浩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